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兴文县香山民族中学校:罗 芳 一、教案背景 在互联网条件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知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合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提前用百度搜索郑和下西洋史实与戚继光资料并预习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课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三、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根据历史素材做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图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教师联系古今中外指导进行活动探究,引导交流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级的学生对历史浓厚兴趣初步具备历史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view/a25d49fbaef8941ea76e0558.html/893784371/ycjy/09-10xia/czpd/kczy/xia/ls/1/10/rj-kebiao/1/mtzs/2) 2. 郑和下西洋 (1)唐朝我们学过的和平使者有哪些?他们的事迹分别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和是谁?抽生简介郑和生平事迹,检查预习情况。 (2))/view/a25d49fbaef8941ea76e0558.html)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补充史学界的说法,强调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5)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结合书上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品质。 (/view/3ebe9d19a8114431b90dd8b0.html) (6)将郑和的航海与同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比较,并播放郑和远航视频,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view/a25d49fbaef8941ea76e0558.html) (/costume/zhenghexiaxiyang/classpage/video100602.shtml) (7)/view/a25d49fbaef8941ea76e0558.html) (9)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 3.戚继光抗倭 (1)以队列练习口令“立正”、“稍息”的来历导入。 (2)小组合作探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中“我”是谁?海波为什么不平?“我”的愿望实现了吗?“我”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3)展示倭寇侵害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 (/view/71aaeefe04a1b0717fd5dd42.html) (4)/view/837094e59825ee.html) (5)引导学生分析抗倭取胜原因 (6)把戚继光与岳飞、文天祥作比较,突出“民族英雄”,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 4.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欣赏歌曲《七子之歌》,“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ent/38/02.mp3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