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docVIP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doc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 摘 要:文章从主体间性视角综合了能源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的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了研究,?U述了以下四个观点: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关系是主体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能源安全驱动机制是一个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为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思维。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成长机制由三个递进的层级构成:主体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和主体间造成的能源安全威胁是“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两个重要促发条件;结构因素和进程因素有利于能源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基于相互信任和集体身份而形成的对和平变革的可靠预期是能源安全共同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中国 8/vie   关键词:能源安全;主体间性;“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有关国家安全的考量与国家一样古老,但由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宽泛性,国际社会中的安全概念并没有获得统一认识,对安全“没有共同的理解”[1],安全是一种“模糊符号”[2],是一个“极具争议性概念”[3]。国际安全研究纷繁复杂,现实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哥本哈根学派等派别林立,内容上经历了传统安全研究向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拓展。但是,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一直围绕着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安全的指涉对象即“谁的安全”,安全的主客观性“安全的主观属性和客观属性”,安全场域即“什么方面的安全”。国家安全在普遍意义上是指国家在客观上不存在内外在威胁或主观上不感到威胁的状态。   资源安全是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4],其核心内容包括资源的数量、供应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三个方面[5],这是从资源消费国视角给出的狭义定义,关注的是资源供给安全。能源是在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保障意义。能源安全在回答“谁的安全”时其指涉对象是国家,“安全场域”是做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能源,关于“主客观性”,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能源安全不仅具有客观性、主观性,还具有主体间性。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安全已有深入研究,按研究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能源安全评价研究[6-11]、能源地缘政治研究[12-17]、能源安全战略研究[18,19],主要集中在从消费国角度进行能源供应安全研究,综合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对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研究的甚少;能源地缘政治是基于能源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国内外对能源的地缘政治已有深入研究,但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对能源安全进行探讨的研究鲜见。文章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从四个方面对能源安全进行研究: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分析;能源安全驱动机制的主体间性分析;基于主体间性思维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   1 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   1962年沃尔弗斯就提出,安全研究可以既接近客观性(一种真正的威胁的存在),又接近主观性(一种意识到的威胁存在)[20]。安全的客观方面是指真实存在的安全状态,主观方面是对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不同国家对安全有不同的认知和界限,对同一种“客观的存在性威胁”认知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安全的认知和界限也不同,如,“9?11”事件后美国改变了对其边界安全的认知和强化了边界安全政策[21];同一国家对来自不同行为体的同种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威胁感,假若朝鲜和英国都有核力量,使美国感到威胁的必然是朝鲜而不是英国的核力量。   主体间性是在当代哲学中突显的一个理论范畴,其表面的词源学意味就是“在主体之间的”、“位于主体之间的”[22],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2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继承与超越,它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化倾向,既倡导主体间的共通性,又保留了主体性自身的特征,既不泯灭主体性,又强调整体性与和谐性[24]。主体间性逐步被用于国际政治研究。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主体的理念建构的,这种理念本身产生于行为体的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25]。国际关系事实可视为一种主体间事实,国际关系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26],建构主义大师克拉托奇维尔和鲁杰认为国际机制具有很强的主体间性[27]。   布赞、维夫、怀尔德把主体间性用于国际安全研究,认为安全是一种主体间性政治,安全化是被“主体间性”和社会性构成的,安全化必须作为一种主体间性的过程来理解,成功的安全化不但由安全化施动者所决定,而且由“安全言语-行为”的听众所决定,因此,安全最终保持着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而是存在于主体间这样一种特质[28]。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样具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