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侧鼻腔新生物109例临床分析
单侧鼻腔新生物109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单侧 鼻腔 新生物
单侧鼻腔新生物仅凭症状、肉眼和CT检查容易误诊。本次研究就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 总结 ,以提高对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9月至2008年8月嘉兴市第一 医院 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病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6例,年龄5~84岁,平均年龄(44.58±1.21)岁,包括:左侧48例、右侧61例。
1.2 方法 对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鼻腔新生物分类 鼻息肉55例(50.46%)、恶性肿瘤15例(13.76%)、后鼻孔息肉13例(11.93%)、血管瘤13例(11.93%)、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11.01%)、真菌病1例(0.92%)。恶性肿瘤包括鳞癌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腺癌1例、黏膜上皮内神经内分泌癌1例、癌肉瘤1例。
2.2 鼻腔新生物临床表现见表1
2.3 体征 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均表现为灰白色透明状,前者多位于中鼻道,后者多垂至后鼻孔。血管瘤呈暗红色,极易出血。内翻性乳头状多呈灰白色或淡红色,略呈乳头状。鼻腔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坏死物,质脆易出血。
2.4 CT检查 50例鼻息肉患者可见鼻窦或鼻腔软组织密度影,骨壁未见破坏,5例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上颌窦内侧壁吸收变薄。8例后鼻孔息肉见鼻腔、后鼻孔、上颌窦内充满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骨壁未见破坏。内翻性乳头状瘤见病灶异常密度影,膨胀性生长,5例上颌窦口扩大及内侧壁吸收,4例鼻甲骨破坏。血管瘤为新生物部位软组织密度影,3例有鼻甲骨部分吸收,2例引起鼻窦炎症。鼻腔恶性肿瘤累及多个鼻窦,11例见骨质破坏。
3 讨论
鼻腔鼻窦的肿瘤,一般仅会局限于一侧,表现为单侧鼻腔新生物。而鼻息肉多与炎症有关,多为双侧发病,少量单侧发病;后鼻孔息肉也多单侧发病。因此,单侧鼻腔新生物,可以是良性肿瘤、恶性肿瘤、鼻息肉及后鼻孔息肉等。而双侧鼻腔新生物绝大多数是鼻息肉,罕有双侧肿瘤。基于这样的特点,临床上单侧鼻腔新生物可见于多种疾病,更多受到重视,否则容易出现误诊。
既往的临床经验,以单侧鼻腔症状就诊的患者,往往倾向于肿瘤,以内翻性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多见,而不首先考虑鼻息肉。但是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最多见的单侧鼻腔新生物还是鼻息肉。这与 文献 报道单侧鼻窦病变以炎症最多见者相似[1]。因此,有涕血、骨质破坏的单侧鼻腔新生物仍可能是鼻息肉。本次研究中,55例鼻息肉中有7例涕中带血、5例鼻窦骨质破坏,与恶性肿瘤相似,术后病理都为出血坏死性息肉。而另一方面,对没有伴骨质破坏的息肉样单侧鼻腔新生物,却要与鼻腔内翻性乳状瘤作鉴别诊断。后者占鼻腔肿瘤的0.5%~4%,早期酷似鼻息肉,容易误诊,CT对肿瘤部位及有无邻近骨质破坏的判断有帮助[2],病理可确诊。
出血坏死性息肉、内翻性乳状瘤、鼻腔恶性肿瘤在CT片上都可以表现骨质破坏。鉴别时应结合各自特点来考虑。鼻腔恶性肿瘤好发于40 岁以上男性,多鼻窦受累,侵袭性骨质破坏,常侵及周围软组织,本组11例见骨质破坏。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呈膨胀性扩大, 骨质受压变薄, 未破坏的骨壁常硬化增厚。内翻性乳状瘤对周围组织及骨质有侵蚀性破坏,本次研究有5例见上颌窦口扩大及内侧壁吸收变薄,4例可见鼻甲骨质破坏。因此,对伴有骨质破坏的酷似“鼻息肉”的鼻腔新生物首先要考虑鼻腔内翻性乳状瘤。血管瘤CT片上较少出现骨质破坏,真菌病可见特征性的钙化影。
对于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及CT结果,一般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在症状上,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主要表现鼻塞、流涕,本组分别有66例和54例;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特点是血涕或鼻出血,分别有13例和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主要鼻塞,本组有11例。在体征上,鼻息肉可见灰白色透明状新生物,光滑柔软,不易出血;血管瘤暗红色,极易出血;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呈灰白色或淡红色,略呈乳头状,触之较易出血;鼻腔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坏死物,易出血。诊断时了解上述特点,结合CT结果,一般可以作出诊断。术前不能明确诊断的,可活检做病理切片。
【 参考 文献】
1 Lee JY. Unilateral paranasal sinus disease: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patholog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J]. Acta Otolaryngol, 2008, 128(6):6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