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docVIP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 ﹝王国强﹞ (河南大学2010级地理科学实验班,开封,河南,[475001]) 摘 要: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 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及组分间非线性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有序组织结构。Wang Guoqiang Abstract:components in the condition that is distant from the nonequilibrium stat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 open shop system, so its forming and develop follows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alyz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 of by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exploit natural resources, and build the high-efficiency economiczone. Key words: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forming; the develop 0 引言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1]117°31′-119°18′E和36°55′-38°16′N[2]开放系统跟环境之间存在熵交换,吸取高品位的物质、能量来组织自身,再把低品位的物质、能量排放到环境中。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黄河自身的水沙条件、黄河口的水流条件、海水的化学作用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的大江大河的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及地质结构具有很大的的特殊性。 2.1黄河的水沙条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km,其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黄河中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该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在此携带了巨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地区。黄河平均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平均含沙量为35kg/m3,均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黄河在兰州以上补给的水量占60%以上,而携带的沉积物量只占7.0%,近90%的泥沙和粒径大于0.5mm全部粗泥沙,集中来自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来自汛期。 进入黄河下游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内,约有4亿吨被输入深海,而约有8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由此可见,黄河的形成有着充足的泥沙作为基础条件。 2.2黄河河口的水流条件 当黄河进入河口地区时,河道逐渐变宽,弯曲度逐渐加大,河流作用逐渐减小,水流速度与水面比降也逐渐减小。同时,受海流及潮汐作用的影响,河口水流速度进一步减小,导致河口地区泥沙大量沉积。 2.2.1黄河河口的径流条件 黄河三角洲地区河道弯曲,径流受到的阻力大,再加上河道宽度加大,河水流速缓慢,水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极易沉积。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西南部海拔11m,东北部最低处小于1m,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黄河受水盆地很浅,河口处水深仅几米到几十米,河流落差非常小,水流速度缓慢,泥沙大量沉积。 2.2.2黄河河口的海流条件 黄河注入渤海,三角洲的形成受海流及潮汐作用的影响很大。黄河河口处的海水流速约为3-16cm/s。在北部海区,海流流向为从东向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利于泥沙向两侧扩散。在南部海区,海流从南向北流,与河口相冲,不利于泥沙向深海扩散。另外,在涨潮时,由于海水倒灌入河口,顶托河水,使河水流速更低,更利于泥沙在河口处沉积。退潮时,潮水同河水一同退回河门及渤海,有利于泥沙向河口外扩散。 2.3海水的电解质作用 黄河携带的沉积物中的一部分呈胶体状态搬运。在河水入海时,因海水电解质的作用,悬疑质中的胶体物质絮凝,主要沉积在河门处,形成“拦门沙”。拦门沙的形成和发展使该区域过水面积减小,河流分汊,并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在河口沉积堆高,并向海外扩展,从而形成三角洲。[3] 2.4地质构造条件 远离平衡态是耗散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代表性质不同的大约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外部条件。随着环境约束他组织力逐渐增大而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内在的非线性因素逐渐释放出来,被逐步扩大到系统就能够按照耗散结构的模式自行把巨量的微观组分组织起来。没有足够大的约束不足以吧系统推向近平衡态。[4]因此,黄河三角洲的泥沙沉积需要足够大的外部约束,而该地区的沉降运动为三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