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docVIP

古代文学史课程简明明清文学史讲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概说 社会概况 政治概况 中央集权,八股取士,特务政治,宦官干政,权臣执柄,党派之争。 经济概况 工商业发展,市民壮大,市民趣味,新的读者群,文学的商业化。 思想文化概况 王学左派(以王艮(gen上声)、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小说 从讲史话本演变成长篇通俗小说,章回小说的形成,小说话本的整理,拟话本的出现,明初、明中叶、明末三次创作高潮的兴起。 戏剧剧的改造,传奇戏创作的高潮,戏曲流派的产生,戏曲作品的整理,地方戏的流行。 从南戏到传奇戏,明杂剧对元杂 诗文 流派纷呈,复古与创新,晚明小品,散曲与民歌。 第二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文 一、刘基 名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4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名伯温,明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一)茶陵诗派的概念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显得清新自然意趣横生不带刻琢的痕迹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认为至元、 白、 韩、孟、皮、陆之徒为诗,始连联斗押,累累数千百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市攫金、登场角戏也(《与徐氏论文书》)。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创新。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明史·王世贞传》称: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著述甚丰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卮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