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与心理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分别出现。强迫症状常干扰患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并干扰正常的人际交往,患儿对此十分苦恼,但无法摆脱。 可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若强行控制其强迫症状,则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 2.病因分析 精神创伤,精神紧张,躯体疾病,以及环境的重大变迁等生活事件,对诱发本病有重要作用。 先天素质不良,具有谨慎、胆小,害羞、呆板、思考问题过多等性格特点。教育方法不当,如过于严格、苛求,作息制度过于刻板化等诱发因素。 家族史调查表明,患儿的父亲或母亲常有性格不良或强迫性素质,有的还有其他精神异常。 3·咨询与治疗 强迫症与正常儿童的强迫现象区别开来。正常的7一8岁儿童也可出现强迫现象,如反覆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覆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 只有在呆板机械的强迫行为个人无法克制,并对正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构成不良影响的时候,才可考虑是否属于病理现象。 还应注意,一些儿童期严重的强迫现象是儿童焦虑症的继发症状,而非强迫症。 典型案例介绍 某女,5岁,城市独生女,幼儿园大班; 以“反复检查不洁物品、过分要求清洁三月”为主诉前来咨询。(儿童强迫症) 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性格特点 治疗:心理治疗为主:认知-行为疗法(充分利用幼儿的好胜心、表现欲以及渴望被他人认可和喜爱的愿望)建立在对患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四)青少年学习问题 1、 智力问题:智力结构评价 2、 非智力问题: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学习方法。 3、 临床心理科统计:84%为非智力因素,主要为缺乏学习兴趣、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方法不当。 与心理障碍有关的学习问题 调查研究:上海对4649名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居于前5位的心理问题是:1)厌学问题;2)学业失败;3)注意力障碍;4)学习过渡焦虑;5)恐学症; 案例介绍 以躯体症状为主的学业成绩不良:某女,8岁,农村;主诉:课堂上反复出现头痛、视物不清三个月 病史追溯:发病全过程的情景、地点、见证人、症状与行为的吻合情况等。 治疗:心理暗示为主 从认知上理解和接纳学习的内涵 结束语 心理学是很有挑战性的科学 心理学为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多 种技能的施展 更多的临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儿童心理问题与心理治疗 一、儿童心理发育的九大敏感期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 : 语言敏感期(0至6岁) 秩序敏感期(2至4岁) 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 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 文化敏感期(6至9岁) 二、心理学的特点与局限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主观(人)--研究客观(物质世界) 心理科学的相对滞后: 主观(人)-- 研究主观(人) 三、中国心理学简短的发展历程 启动阶段(1949-1965年) 空白阶段(1966-1977年) 准备阶段(1978-1986年) 1979年成立了“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1982年,综合医院出现了心理咨询门诊 初步发展阶段(1987-今) 论文首次超过10篇,以后逐年递增。 心理学著作问世,技术被介绍 1990年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会成立 四、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 广泛性和特殊性 特殊性: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广泛性:儿童是人生的起点, 贯穿人的一生; 涉及每一个家庭 严重性:介绍几组调研数据 调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自1995年以来,对北京市30多所学校、500多个实验班,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33.2%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明知没有必要想和做的事情,控制不住的还要去想)。偏执占24.8%(多疑、不相信他人)。敌对占23.1%(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31.4%(与人交往时紧张、自卑、不自然)。抑郁情绪占32.6%(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焦虑情绪28.6%(紧张不安、心理烦躁)。 归结为四类问题: 1)“学习压力”占36.6%(学业压力)。2)“学校适应不良”占34.6%(对学校生活不适应,接受知识的行为或方式不良)。3)“情绪不稳定”占35.7%(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第四、“心理不平衡”占33.4%(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因子的不平衡程度高)。 调查 对在校生的调查:有心理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