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针灸接脍要med126.doc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接脍要med126

針 灸 節 要 針灸節要 書目  素問十二卷          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譔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o 蓋靈蘭祕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o 無非闡明陰陽五行主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鍼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o 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o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託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o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o  難經十三卷          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 隋時有呂博望註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註稍密,乃附辯楊玄操o 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證未明,李子野亦為句解,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註後附藥,殊非經義,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o ○滑伯仁氏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作難經本義o  九鍼式           鑱鍼 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o 員鍼 其身員,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o 鍉鍼 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o 鋒鍼 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o ?鍼 一名鈹鍼,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o 員利鍼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痺o 毫鍼 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o 長鍼 鋒如利,長七寸,痺深居骨解腰脊節奏之間者o 燔鍼 一名焠鍼,長四寸,風虛合于骨解皮膚之間者o 明四明高武撰述 医学全在线  卷一            難經          一補瀉      七十八難曰: 鍼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鍼也o 紀曰: 呼盡而內鍼,吸而引鍼者為補吸則內鍼,呼盡出鍼為瀉,此言補瀉之時,非必呼吸出內而已,然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鍼者信其右o 紀氏曰: 然知為鍼信其左者,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也o 不知為鍼者信其右,但一心用鍼,不知以左調右也o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鍼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o 動而伸之,是謂瀉o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 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o 滑氏曰: 彈而努之,努讀作怒,爪而下之,搯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o 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o 停鍼待氣,氣至鍼動,是得氣也o 因推鍼而內之,是謂補,動鍼而伸之,是謂瀉,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內也o 是固然也o 若停鍼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鍼而候之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鍼而候之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o 篇中前後二氣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氣之來如動脈之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o 後言得氣不得氣,鍼下所候之氣也o 此自兩節,周仲立乃云: 凡候氣,左手宜略重,候之不得,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以候之,女則重其手於榮氣之分以候之,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又昧停鍼待氣之道,尚何所據為補瀉耶o 六十九難曰: 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也o 當自取其經o 故言以經取之o 滑氏曰: 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o 曲泉是也o 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o 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之意,若於此義不屬,非闕誤,則羨文也o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即四十九難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蓋正經之自病者也o 楊氏曰: 不實不虛,是諸藏不相乘也o 故云自取其經o 七十六難曰: 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o 滑氏曰: 靈

文档评论(0)

junzilan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