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PDF

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PDF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7 年 第37 卷 第1 期: 86~93 SCIENCE IN CHINA PRESS 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的 不稳定性特征 ①* ① ① ② ① ① 管清玉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王均平 苏 怀 (①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选取高分辨率黄土剖面是深入研究末次间冰期东亚气候变化的首要前提. 通过对六盘 山东、西部两个高分辨率S1 地层记录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剖面S1 地层均发育5 层古土壤、堆积 4 层黄土, 指示MIS5 阶段存在5 次强夏季风事件和4 次强冬季风事件. 这些气候事件与东亚季风 区的其他记录及NGRIP 冰芯记录、北大西洋钻孔记录中的冷、暖事件呈现良好对应关系, 暗示 在末次间冰期, 北半球气候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地层中与 5a, 5c 亚阶段相对应的层位, 均发育 有两古土壤亚层及堆积一黄土层, 与5e 相比, 5a, 5c 则表现出更大的波动幅度和更多千年尺度上 的快速波动, 而5e 亚阶段的气候则较为稳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 东亚季风 沙沟剖面 王官剖面 六盘山 关于末次间冰期的气候变化, 许多研究者从冰 夏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研究后认为, 该 芯[1~3] 、海洋沉积[4~6] 以及陆地沉积中[7~15]提取了大量 亚阶段东亚季风气候表现为夏季风的三次突然爆发 信息. 虽然末次间冰期研究比较深入, 但它也是存在 和两次明显的冬季风增强; 而Chen等[14,15] 的粒度指 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间冰期 , 尤其M I S 5 e 亚阶段 标及磁化率指标却显示在黄土高原西部同期的东亚 ( E e m i a n 间冰期) 的稳定性问题. 由于G R I P 和 季风是相当稳定的. 此外, 六盘山以西的黄土剖面S1 GISP2[16,17]冰芯底部存在扰动, 所以它们所提供的证 古土壤基本上可划分为 3 个古土壤亚层[9,10,14,15], 某 据存在一定的缺憾. 最近新的NGRIP [18] 冰芯底部由 些沉积速率较高的剖面甚至可划分出 5 个古土壤亚 于不存在扰动而被认为是 123 ka BP以来格陵兰地区 层[9,19,20], 而六盘山以东除了一些沉积速率稍高的黄 的一个可信记录, 其所反映的晚Eemian 间冰期气候 土剖面[21]外, S1 古土壤大多由一层或三层古土壤叠 [11,12,21] 是比较稳定的. 在中国的黄土地层中, S1 的记录同样 置而成 . 也存在差异[9,10,12~15], 特别是 5e亚阶段的稳定性问题. 黄土高原中部大多数剖面S1 地层由于沉积速率 丁仲礼等[10] 对李家塬剖面的粒度及磁化率代用指标 较低, 加上后期强烈的成壤作用和淋溶作用可能影 分析后认为 5e亚阶段的东亚季风是颇为稳定的; An 响其气候记录[21,22] . 六盘山以西的黄土地层由于其 等[12] 通过对西安附近的三个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 沉积速率一般都比较高, S1 发育可能与其母质(粉尘) 剖面的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 5e亚阶段存在两个强粉 的堆积具有同时性(末次间冰期)[22], 地层划分也更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