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以屈求伸之身道及其体现
老子的以屈求伸之身道及其体现 摘要:一种“彻底经验主义”的中国文化精神决定了老子的道与其说是一种思知的“有无之辨”的道,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屈伸之间”的道,它使自身最终通向的并非是西方式的去伪存真的真理形上学,而是中国式的以屈求伸的生命辩证法。这种生命辩证法,不仅以一种“显微无间”的方式使诸如弓箭意象、水的意象、龙的意象以及势的意象这些中国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成为可能;也以一种“体用一源”的方式,使以屈求伸的精神贯彻在从武术、军事、政治到文学艺术等中国古代的实践领域之中,从而以其身、道的完全合一使中国文化彻底实现了从原始的神秘主义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一神的祛魅化的思想转型
关键词:老子的身;以屈求伸;道的祛魅化;中国文化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的实践精神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97-10
一、老子的身与身的以屈求伸
1.“祛身”还是“尊身”?
老子被尊崇为道家的鼻祖和开山。但是,但凡涉及何为老子道家的道的问题,却以其“玄之又玄”而始终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然而,实际上,“大道坦坦,去身不远”。对于古人来说,一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中国“下学而上达”的逻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愈是玄远之物则愈和我们自身的亲己之切的身有关。于是,为了为老子的道觅求真正的答案,一种之于老子“身道”的研究就势所难免。而事实上人们却看到,后者正是古往今来的老子解读者的一大理论盲点
应该承认,身在老子研究者视野中的消失是事出有因而情有可原的。因为不正是老子为我们写下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①这样的“身体原罪说”的名言吗?不正是老子以其对人痴迷于“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的讨伐而揭中国“禁欲论”思想的首篇吗?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王弼的“唯理是从”“崇本息末”的不无形上的老子注解,也才有了宋明学人“释老并称”这一将《老子》极度唯心主义的妖魔化。但是,所有将老子祛身化的解读者与此同时都忘记了,正是老子,不仅提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②这一生命究极的大诘问,而且还宣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修之以身,其德乃真”④,以对“以身观身”⑤的自身之身而非“以我观身”的对象之身的肯定,把“贵身”“尊身”这一议题率先提到了中国哲学的议事日程,并为我们开出了后来庄子对人类“以身为殉”的异化现象批判的先声之鸣
2.身体的以屈求伸
一旦把老子学说定位为一种“贵身”“尊身”的哲学,那么接下的问题就应转向对老子身的概念的讨论。《释名》谓:“身,伸也。”在这里,身伸同音又同义地被理解为身体的伸展。这种解读以其取象于身的“功能性”而与中国式的“即用显体”这一词义解释的原理相契合,并且也与西方之于身的“实质
同理,与《释名》的解读一致,在老子那里,身同样被理解为伸展之身。然而,比《释名》的解读更深入的是,中国“相关性”的元逻辑决定了老子不是就“伸”自身来谈伸,而是如“屈者,所以求申也”所云,在伸展与屈就之间来谈伸,故身被理解为“以屈求伸”之身。这样,正如你唯有收回自己的手臂才能使自己的手臂得以伸出那样,作为身体行动的“伸”不是来自外力的作用,而是体现在身体自身“伸展自如”之中、身体自身屈伸之间的张力和效力之中,并由此使吾身固有、非由外烁和生而不测的“生命力”“生命能”得以产生和成为真正的可能。这种“生命力”“生命能”也即古人所谓的“神”,所以才有了古人的“身”“伸”“神”三者同谓而异名,也才有了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⑥这一对神的彻底祛魅化之论
人们看到,在老子的学说里,这种身体的以屈求伸不仅体现在身体行为的屈伸之间,而且还有所引申,触类旁通地体现在一切身体行为的两极之间。如,翕张之间,老子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⑦;强弱之间,老子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⑧;兴废之间,老子称“将欲废之,必固兴之”⑨;取予之间,老子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⑩。再如,进退之间,老子称“进道若退”;盈虚之间,老子称“大盈若冲”;明昧之间,老子称“明道若昧”;动静之间,老子称“静为躁君”;刚柔之间,老子称“柔弱胜刚强”;勇怯之间,老子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祸福之间,老子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除此之外,这种发端于以屈求伸的相反相成的思想,不仅“近取诸身”地体现在我们自身所从事的各种行为之间,而且还以一种中国式的“物即事也”的方式,“远取诸物”地推广延及到世界的万物之间。由此就有了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之说的推出,并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后来庄子的思烁千古的“齐物论”这一中国式相对论思想的理论开山
因此,虽同为人类文明的发轫期,当几乎与此同时期的希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