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两个cd版本的比较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两个CD版本的比较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两个CD版本的比较
论文联盟www.LWlM.com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其钢琴创作处于中心位置。本文就两个演奏家对他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奏诠释进行比较分析。
一、作品特点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共三个乐章,于1909年创作,这首作品不仅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最初10年创作的顶峰,也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主部主题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音乐风格,最具有特色。副部主题同样以歌唱性为主。展开部再次引用主部主题。在乐队的全奏之后,钢琴进入华彩段落。拉赫玛尼诺夫为此写作了两个华彩,较早的是难度比较大的和弦性组合(基辛称之为悲剧版),后加的是跑动的音阶性组合(谐谑版)。两个版本的处理手法不同,但都具有雄壮、悲观、气势恢宏的特点。再现部在华彩乐段中出现。尾声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地结束。第二乐章:间奏曲,柔板,A大调,变奏曲式与三部曲式。开场气氛沉重,不久,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加入。旋律渐渐激昂、活泼,直到高潮。收尾之时,转为圆舞曲形式,华贵之后走向悲伤。最终,乐队与钢琴在悲伤中爆发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终曲,d小调,回旋奏鸣曲式。拥有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主部主题灵活、悲壮动人。副部主题中隐隐透露出胜利欢乐的情绪。再现部将主部主题的旋律精练。在钢琴的小段华彩后,渐渐进入尾声。最终,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在颂歌式的狂热奔放的大调中结束。
该作品对钢琴演奏要求苛刻:使用强有力的和弦与乐队抗衡,音色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几乎涵盖了所有音区。而其形式凝聚了交响曲、奏鸣曲、交响诗,使这部作品被公认为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协奏曲。
二、演奏家及CD版本
版本1的钢琴演奏由被称为钢琴女祭司的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担任,她来自阿根廷。由于对媒体和公众场合厌恶,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远离大众的注目焦点,极少接受访问,还经常无端取消音乐会。但她仍被广泛地肯定为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阿格里奇的钢琴演奏,快则是最好的答案。当然,若没有高超的技术,是快不起来的。阿格里奇的演奏总是给听众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脱俗的速度、刚劲的力度、别样的味道,音乐热情豪放。版本2的钢琴演奏由有音乐神童之称的俄罗斯钢琴家叶甫根尼基辛(Evgeny Kissin)来担任。他1971年于俄罗斯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基辛在许多乐迷眼中,恐怕还一直是个孩子。即使现在,他的外表和举止也很难让人把他和钢琴巨星联系到一起。这与他宽广、生动自如的琴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浪漫派大师钢琴作品的诠释充满了激情。音乐界对他的演奏评论极高,甚至拿他与霍洛维茨、米凯兰杰利等钢琴泰斗们对比。他演奏这部作品时,才22岁。然而,这个版本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作为俄罗斯的一流钢琴家,基辛拥有典型俄国式演奏家的特征,那低沉有力的中低音、浓烈音响、深情乐句的处理方法,强调右手的力度,深藏着宽阔劲道的原调,毫无冷场。他对这部作品的诠释恰如其分。
三、演奏风格比较
速度比较:
不难看出,版本1除了第二乐章(间奏曲,柔版),整体演奏速度比版本2要快很多。尤其是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演奏时间相差接近3分钟。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乐章中间节拍有变,速度细微加快,版本1的整体演奏速度约为=126,版本2的整体演奏速度约为=100。第二乐章,柔版,二人演奏速度相当。第三乐章,终曲,版本1演奏速度约为=108,版本2约为=95。
第一乐章:
首先,两人在主部主题的演奏就有天壤之别。版本1从管弦乐开始的第一个音就预示了此版本的速度之快,而阿格里奇很快则证明了听者的猜想整个乐章都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偏重速度是阿格里奇较为常见的演奏手法。相比之下,版本2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演奏速度很慢。如果说版本2再现了古代典礼,版本1则是在草原上奔跑的一匹骏马以不可阻挡之势,驰骋万里。相对于版本2的柔情,版本1更加奔放。华彩乐段,版本1选择了谐谑版。遵循了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选择,如霍洛维茨所述: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华彩,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也更为青睐这个版本,他直接为尾声做了铺垫。(拉赫玛尼诺夫1939年的录音演奏的就是谐谑版)然而阿格里奇的速度比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更快。基辛则选择了为数不多的悲剧版华彩(按照当时的CD版本来算)。和弦居多,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这个版本的华彩据记载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个华彩版本,更是折射出其灵魂深处那凄冷受伤的心灵。虽然如大多数作曲大师,无论时局如何阴暗,内心仍向往光明,可是俄罗斯人的忧郁却伴随了拉赫玛尼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