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蜡烛》教案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蜡烛》教案课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蜡烛》教学设计 编写者:苏汉 单位:来宾实验学校 审稿者:刘健 单位:来宾实验学校 课题 蜡烛 执教者 苏 汉 教材分析 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远离战争,无法对战争有很深的体会,自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来说的灾难,他们一直停留在战争是好玩的一件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的战争都是一样的残酷。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法和学法 引导 自主探究 点拨 教学主要流程 预习检查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拓展提升,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1944年9月19日傍晚至凌晨。(“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地点:老妇人的住处——“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人物: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事件的经过: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艰难地安葬了红军战士的遗体,并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悼念烈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时间:第二天拂晓 地点:战友的坟墓前 人物:老妇人和红军战士 亦可如下划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4、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具体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1、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2、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 。 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2、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3、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4、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5、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