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doc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内容摘要 :殖民时期宗教音乐在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初以南方宗教习俗野营会中演唱的歌曲的形式出现,最终发展为更具有艺术特色的灵歌。   关 键 词 :野营会歌曲 灵歌      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多种多样,一种以世俗民间音乐为主要倾向,形成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等音乐体裁;另一种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美国黑人音乐呈现一种强有力的共生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突出体现在表演家的艺术生涯中。许多黑人艺术家生活在宗教和世俗两个音乐世界中,他们星期六为世俗的晚会献艺,星期天则为教堂提供虔诚的宗教音乐,因而宗教性的黑人音乐也融入了民间世俗因素。本文拟从美国宗教信仰复兴运动中的野营会歌曲谈起,对由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具艺术性的黑人灵歌,探讨其音乐及文化特征。      一、黑人灵歌的原型野营会歌曲      北美殖民地是在欧洲各国一系列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下形成的,因此形成许多教派,但都被英格兰国教的官方教会看做是异端邪教加以排斥和迫害,这样就引发了为争取宗教自由的信仰复兴运动,也就是1730年的大觉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宗教复兴运动直接影响体现在1790年至1830年间为礼拜者组织的宗教活动野营会。这场在美国各教派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活动加强了各教派的联系,也促进了基督教在北美的广泛传播。   参加礼拜者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和白人信徒,他们带着野营用的生活用品来到野外的树林,进行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牧师讲道、祈祷和唱颂歌,一般都有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徒参加。历史上第一次野营会是1800年在肯塔基州的罗根举行,后来流行到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南北卡罗来纳等地方,成为南部地区宗教性的惯例习俗。早期野营会规模大、嘈杂且混乱,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列克星敦(美国肯塔基州中北部城市)东北部举行的,持续6天,参加人数在1万到2.5万之间,礼拜者昼夜祈祷、呼喊、演唱宗教歌曲,一种奇特、超自然的力量弥漫在所有礼拜者的思想中。   分离派清教徒建立的卫理公会教派由于严密的组织和策划,逐渐在野营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到19世纪早期,公理会教派的赞美诗遍及亚特兰大州中部到东南部广大地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受难后复活的传奇故事深深感染了黑奴痛苦的心灵,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希望死后能获得自由,演唱赞美歌也是奴隶发泄内心悲痛情感的最佳方式。黑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赞美诗的演唱,夜晚白人回到帐篷,黑人留下来继续唱歌,甚至通宵达旦。在不受白人约束的情况下,黑人自由地用歌声抒发情感,为自己痛苦和艰辛的生活寻找精神支柱。正如瑞士女作家弗莱德莉卡勃莱梅在观看了佐治亚的一次露营会后,这么写道:真是一首妙不可言的大合唱!这很可能是教徒中间的黑人唱的,因为他们的人数是白人的三倍,他们的嗓子天生悦耳动听。 野营会中黑奴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歌词(通常摘自祈祷文、圣经诗篇、牧师的讲道)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地拼凑在一起,因此最初是支离破碎的。曲调的显著特点是背离欧洲传统庄严肃穆的赞美诗,选用奴隶喜爱的民间班卓琴和小提琴的舞曲音调,生动活泼、气氛热烈。采用黑人传统的口头传唱的方式,通常领唱者唱主歌,其他礼拜者不断反复合唱部分(即副歌或叠句),同一首合唱还会出现在不同的歌曲中,歌曲旋律简单且不断反复,易于不识谱的奴隶当场学唱和记忆。西非的鼓是礼拜仪式不可缺少的乐器,采用即兴演奏的方式参与表演。黑人创作的这种清新活泼的宗教歌曲随着野营会的开展而广泛流传。   野营会中除演唱歌曲外,还有源自非洲的宗教性舞蹈,称为shout。 这种舞蹈的典型特征是用宗教性歌曲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节奏由歌手击掌、顿足或观众交替拍着左、右腿来表示。礼拜者跳舞时,脚掌基本不离地面而向前移动,信徒则围成一个圆圈,不停地抖动身体、摆动手臂,因此也称为圆圈舞或甩斗舞。此类型舞蹈是黑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由于与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具有世俗化的因素。   野营会以宗教仪式活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广泛流传的同时,也影响了黑人宗教音乐的传播和创作。1740年后,白人和黑人在教堂演唱的赞美诗成为礼拜仪式重要的一部分,但经历宗教复兴运动,并在野营会上倾听并演唱了生动活泼、气氛热烈、民间风格浓郁的歌曲后,教徒纷纷要求改革来自欧洲沉闷肃穆的赞美诗,在宗教仪式中采用一种比较活泼的新型颂歌。其歌词不像赞美诗那样取自圣经的诗篇,而是新创作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诗歌,活泼欢快的曲调赢得黑人的喜爱而大获成功。当这些歌曲开始取代欧洲传统赞美诗时,一种新的宗教歌曲黑人灵歌开始萌芽。当代学者普遍认为,野营会歌曲是黑人灵歌的原型之一。 野营会的音乐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也正体现于此。      二、黑人灵歌的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