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中医药大学古义新知社第二期学研会讲稿
南京中医药大学古义新知社学研会
(第二期) 2016年10月22日
一、病案分析讨论(主讲人:16全科专硕—顾珂溢)
患者谢某,男,26岁,诉自16岁起时觉胃脘处隐隐不适,起初未予重视,但上大学后胃脘处不适感加重,时时作痛,后至省人民医院就诊,以慢性胃炎论治,疗效不佳。后行胶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壅积症,未作特殊处理。近两年来于省中医院服中药调治,历经多位中医大家诊治,疗效仍不明显。此次就诊于余导师处亦有三月载,处方无外乎小建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理中汤等加减治疗,后期由于患者出现舌质红、苔少情况,故加以补益气阴药物治疗,辅以失笑散、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之药,取久病必淤之意,但效果人不如人意。余师踌躇,乃交于余观之。余细察之,患者正值青年,本应正气充足,形盛体壮,不为外邪所扰。然患者形体消瘦,语声低微,又苦于疾病日久,正气不足之象明显。患者自诉胃脘处隐隐作痛,以晨起及夜间为甚,其余时间感觉不甚。纳食尚可,寐佳,二便调。诉其祖母也有类似情况,且经久不愈。余细思之,患者仅有胃脘处隐痛一症而已,且经多位大家诊治,观其处方用药无不丝丝入扣,何以迁延数年而久久不愈,此甚奇也。余忆及伤寒腹诊之说,乃按其腹,查得全腹柔软,唯有剑突下胃脘处腹硬,按之即痛,不耐重按,且腹部皮温略低于周围,“痛而拒按,乃为实证;痛而喜按,乃为虚症”此患者虽有明显形气不足症状,然从腹诊而视,此乃是实寒困于中焦也,非重剂温阳散寒方可奏功,况患者患重病日久,且历经各法治疗,药物错杂滞于脾胃,脾胃为邪所困,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形体久无正气滋养,故而日见消瘦,正气不足,无以御邪,邪气久久酝结,早已“冰冻三尺”矣。然考患者舌象,红而少苔,此似为阴虚之象,然患者进服余师补养气阴之药数十剂,仍未见缓解,若果为气阴不足,药证相应,莫不是药到病除,岂有毫无进退之意?余意此舌象乃为患者脾胃久为寒邪所困,清气不升,津液输布失常,舌络失于濡养所致,参西医维生素或者白蛋白缺乏时亦有舌红苔少,此时西医治疗可输入相应营养液治疗,考其药物多为温性之物,故舌红非阴虚独有,需明晰其舌红之本。又有阳虚舌红者,此时可有舌红乃至舌体稍有裂纹,然此为阳气虚弱,气机不升失养之象,此时需以补益阳气为主,若一味滋阴,必将加重病情。亦有疾病后期阳气浮现于外,舌红而脉浮洪大,此时若进清热滋阴之际,无外乎更损阳气,“火上浇油”也。须知,此必和腹诊及脉象结合而治,如尺脉果虚,且腹诊亦为此,乃为正治,不然,则恐药物殆人矣。考阴虚之舌,舌红而色鲜,阴虚日久则有舌红燥而老,如见舌红而暗,或舌红虽苔少然未见明显干燥之象,则当细细究之,考其是否为阳虚?或为寒甚?或为血瘀?不可拘于一法而妄下治法也。患者脉细弦,细者为气虚,弦者,患者形瘦,瘦人多见弦脉,又患者年轻,青年者多见弦脉。弦者,今人多以肝胆病、痛症治之,然需识弦者亦有寒甚之意。因患者对医者有恐惧之心,故未询问患者详细病情及治疗经过。然结合舌脉腹诊,断其为寒凝中焦,需以大剂温阳之药,配合以荡涤邪气之品,或可奏功,处方以枳壳、白术、党参、茯苓、香附、炒白芍、制附子、干姜、桂枝、制大黄、莪术、三七粉、炙甘草、大枣等治之,方中四君子汤补养脾胃,附子理中汤温散其寒,“得温则舒”;制大黄、莪术、三七粉活血化瘀,推陈出新,邪气不去,正气不生;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取甘“能缓能和”之意,合桂枝又为桂枝汤,取其调和脾胃之气之意,补而兼泄,养而兼行,以期奏功。然余顾忌患者久病,不耐大剂补泄,故用药药量较轻,求缓缓奏功。
患者复诊时诉药后无明显改善,然此亦余意料之中,余前以附子量少,一是顾其不耐大剂,二是恐若为阴虚,则不致徒增新症,此乃近代大家祝味菊、章次公之用附子之验也,若投以附子,患者无明显不适,且疾病无进退,则可加大剂量用之,不可孟浪用药也。
二、从气阴两虚论治糖尿病(主讲人:16中内专硕—徐达)
【摘要】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的发病之本,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1、病因病机
1.1饮食劳倦、情志药物——起病之因
糖尿病大体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综合历代中医对消渴病因的认识,主要有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除与素体阴亏、禀赋不足的体质有关外,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综合性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以劳倦内伤、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及滥用药物居多。
1.2气阴两虚、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