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pdfVIP

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pdf

地质科学 2008 年 10 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的(4) :637-647 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 刘栋梁I 方小敏l 王亚东l 张伟林1 高军平2 (1.中同科学院青藏尚原研究所盆地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内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宅兰州 730ω0) 摘 要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t地层发育,很好 地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自距今 55 Ma 以来碰撞传播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本文以最 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为约束,通过盆地内部一条北东一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 剖面方法恢复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I而引起的北东一南西向地壳缩短量,揭示盆地 的性质和变形历史。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开始变形,呈 现弱的挤压状态,至始新世中-晚期变形明显增强,然后略为减弱,从中新世中,晚期尤其更新 世以来地壳缩短速率快速增加,反映此时挤压变形最强烈,高原北部快速隆升。 关键词平衡剖面缩短变形沉积速率新生代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63 -5020(2008)04 -637 -11 Dahlstrom ( 1969 )系统提出了平衡剖面方法,现今平衡剖面主要包括正演、恢复和反演 3 种方法(陈伟等,1993 ;蒋表全等,1995 ;刘光炎等,199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计 算软件广泛应用于平衡剖面技术,如 Geosec (Paradigm Geophysical , 1998 )等,平衡剖面技 术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如挤压、逆冲推覆、伸展、反转和盐底辟等构造的形成研究,用来 恢复地居挤压变形、逆冲断层和生长断层等古构造,并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刘光炎 等, 1995 ;梁慧社等,2002; 常玉琴,2005 )。本文应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中央 一条北东一南西向剖面,恢复新生代地居缩短历史,揭示其科学意义。 1 地质背景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西北邻阿尔金山,东北界祁连山,南抵昆仑山,东以 秦岭为界,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的中·新生代盆地。它与周围山地均以断裂为界,大致成 5 2 一北西西向的不规则菱形,盆地及周边山地面积约 3 X 10 km ,盆地自身面积约1. 2x 5 2 10 km 。盆内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现象复杂,很好地记录 了印度板块与欧哑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北部的降升地质史。 柴达木盆地为中国西北重要的油气勘探基地之一。目前对盆地性质有两种主要认 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批准号 )、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方向性项目 (kzcx2 -yw-I04 )和国家 教育部重点项目 (306016 )联合资助。 ~J 栋梁,男,1978 年 5 月牛,在读博士生,构造地质学专业。 e-mail: pillar13I@163.com 2007 -09 -10 收稿,2007 -11 - 29 放回。 638 地质科学 2008 年 识,一种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盆地为单一大型挤压型盆地(宋廷光,1997 ;瞿光明等, 1997; 陈世悦等,20∞;尚尔杰,2001 ;王信国等,2006) ;另一种认为柴达木盆地为分阶 段演化叠合盆地,早期拉张,晚期挤压(宋建国等,1982; 范连顺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