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研究进展
*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目前,已经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瑞典、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比利时、荷兰、日本及南朝鲜等。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份。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小型啮齿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可通过输血传播。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A: 媒介蜱叮咬: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埃立克体病人均是通过蜱的叮咬而感染。 B:接触传播:有报道通过接触鹿血及加工新鲜肉畜组织而发生感染的病例,说明直接接触也可造成感染(Bakken, J. S., J. K. Krueth, T. Lund, D. Malkovitch, K. Asanovich, and J. S.Dumler. 1996. Exposure to deer blood may be a cause of human granulocyticehrlichiosis. Clin. Infect. Dis. 23:198)。 C:输血传播:查菲埃立克体在抗凝血中,冰冻情况下可存活11天。在理论上,存在输血传播的危险。 美国当地3到11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然而,70%病例发生在3-5月间。这一期间是媒介蜱幼虫活动高峰。秋冬季报告的病例不多,只有在南部地区Texas州见报道。 * 媒介 蜱是嗜吞噬无形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肩板硬蜱(I.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 pacificus)、篦子硬蜱( I.ricinus)等。 我国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无形体的核酸。 嗜吞噬无形体的储存宿主有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野鼠类(Clethrionomys gapperi)等。在欧洲,发现红鹿、牛、羊等可持续感染嗜吞噬无形体。 雌性美州花蜱成虫 (Alice S. Chapman,CDC,USA,2006) 雌性成虫 雄性成虫 稚虫 幼虫 * 人群易感性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如下: 老年人,所占病例较多,病情多较重。 可能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包括森林和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到森林地区的旅游者等。 参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抢救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 * 临床症状 蜱叮咬后形成焦痂 人单核粒细胞埃立克体病病人腿部形成的斑丘疹 * 第二部分、 江苏省SFTSV疫情简介 * SFTS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截止2011年9月1日,2010年~2011年间江苏省境内共报告9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共确诊了55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病例(2010年20例,2011年35例;江苏病例32例,安徽23例),其中15例病例因治疗无效死亡,病死率为27.27%。 男性34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1.6:1;发病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发病年龄60岁;职业主要为农民,占病例总数的65.5%。 * * SFTSV感染的地区分布 * SFTSV感染的时间分布 * 第三部分、 SFTSV人际间传播分析 江 苏 近年家庭聚集性SFTS发生地区 分 布 2010年江宁 1996年宜兴 2005年盱眙 2007年溧水 三、2010年江宁疫情前瞻性调查证实 2010年10月6月--11月26日,南京江宁区陆续发生了2例家庭聚集性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首例病例10月6日晚出现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10月15日被确诊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10月20日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10月26日,首例病人的女婿(第二例病例)出现同样症状,确诊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经救治康复出院; 11月18日,经实验室确认,密切接触者中出现1例隐性感染者(首发病例的小儿子)——新型布尼亚病毒IgG和IgM抗体阳性; 可能感染因素 11月16日至17日,在无医疗防护的情况,直接用手接触过首例病人吐出的血液; 2010年江宁聚集性病例暴露时间曲线 Index Patient Had onset of fever October 2010 Visited to local clinic Transferred to ICU Admitted with pancytopenia Die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