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孙龙子》到《墨经》——名家与墨家逻辑思想的一种 .pptVIP

从《公孙龙子》到《墨经》——名家与墨家逻辑思想的一种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公孙龙子》到《墨经》——名家与墨家逻辑思想的一种

从《公孙龙子》到《墨经》 ——名家与墨家逻辑思想的一种当代解释 王强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17.5.9 内容 一、 前言 二、 名墨的名实观 三、 类名与范例 四、 《墨经》中的推理 五、 理论应用 六、 小结 2017-5-26 2 一、前言 2017-5-26 3 对西方逻辑的研究 1629年,李之藻,傅汎际(Francois Furtado):《名理探》(《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 大规模的翻译西方逻辑文献出现在20世纪初,仅1903-1908年之间就有《论理学纲要》、《论理学》、《名理学》、《辩学》、《名学浅论》等书出版。 我国学者自著的第一本数理逻辑专著: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1927,商务出版社。 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开设数理逻辑课。 2017-5-26 4 中国古代逻辑研究 20世纪初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开拓阶段: (1)梁启超《墨子之论理学》开创了墨家逻辑研究。(1904) (2)章太炎《原名篇》开创了先秦逻辑的研究。(1919) (3)胡适《先秦名学史(英文版)》(1917)是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也是用英文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逻辑的第一部专著。 (4)郭湛波《先秦辩学史》(1932)第一本中文版的中国逻辑史专著。 2017-5-26 5 《公孙龙子》 公孙龙:战国赵人,约生活于公元前325年至前250年,与荀子、邹衍同时。主要政治经历是在平原君家作客卿,以倡说‘白马非马’,创建‘离坚白’学派而知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赵国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庄子·天下篇》中将公孙龙子与惠施列在一起,称为“辩者”,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够用口舌战胜人,却不能服人之心。 记载公孙龙学说的《公孙龙子》一书,据载有十四篇,现存六篇,保存在《道藏》中。 现存《公孙龙子》:《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 2017-5-26 6 《墨经》 亦称《墨辩》,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秦汉以来,几乎没有人为它作注解。 清乾隆以前,鲜有人研治《墨子》。 毕沅是第一个整理《墨子》全书的人。其后有王念孙、引之父子及俞樾、孙诒让等。 《墨经》指今本《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 2017-5-26 7 问题简述 胡适: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逻辑学,这种逻辑学存在于非儒学派里。 金岳霖:严格地说没有“中国逻辑学”,只有“在中国的逻辑学”,即“在中国的欧洲传统演绎逻辑学”。 沈有鼎:“思维规律和形式”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企图证明中国没有逻辑学,或者说中国人的思维遵循着一种从人类学术康庄大道游离出来的特殊逻辑”是不对的。 中国名辩学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 2017-5-26 8 问题简述 中国古代思想与西方思想相比有其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反映了其背后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是否能够说明中国有着另一种特殊的逻辑? 能不能对中国典籍中特殊的说理和论证方式做出较为系统的说明? 先秦文献中的逻辑理论,包括其中的一些“怪论”究竟该如何解释,我们又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对今天的逻辑理论有用的启发呢? 本文希望不拘泥于以往的“成说”,也不局限在一些固定的逻辑系统上,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探索其推理及论辩背后的思想框架与形式规律。 2017-5-26 9 研究现状 冯友兰:公孙龙的“名”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他强调“名”的绝对性和永恒性。(《中国哲学简史》) 周云之(1979):公孙龙所讲的“名”就是具体事物(实)的共相(属性),即是关于事物的抽象概念。 孙中原:事物都是一般概念的显现,而一般概念则是独立存在的本体。(《中国逻辑史(先秦)》) 成中英(1983):尽管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利于柏拉图式的思考,但是公孙龙子仍然发展出了柏拉图式的本体论。 2017-5-26 10 研究现状 陈汉生:中国古代只有物质名词(mass noun),“名”所指称的实都是具体的事物,比如“马”对应的“实”就是马的曲全集(mereological set)。(《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 葛瑞汉(A. C. Graham,1986),方克涛(Chris Fraser,2007). 谭戒甫:《公孙龙子》只承认有物的“形”而不承认有物的“实”。他认为,“形”是物的标识,“名”是形的表达,“实”乃是悬为不可知的东西。(《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郑开(2009):公孙龙子的两大原则之一就是“唯形(色)无实”,即万物除了“(物)形”之外空无所有,在它们之上、之后没有什么抽象的或“形而上”的所谓“本体”。 2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