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握留守儿童心理,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双胜学校 周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科技水平不断革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面积地向工业化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们农村地区,夫妻双双离开故土,流入城市,加入到“打工族”行列,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产生的任性霸道,依赖娇气,观念陈旧等心理问题日渐突显。为此,也有称“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之说。拯救这一群体,促使其五育并举,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因此,把握留守儿童心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话题,也是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呵护与管教,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出现了。比如:“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消极情绪;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作业缺乏家庭的辅导(农村的爷爷奶奶根本无能力辅导孩子的作业),导致学习困难重重;没有父母的直接管教,在隔代监护人(婆婆、爷爷等)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产生了严重的厌学、逃学情绪,整天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养成了夜不归宿、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而因交友不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悔恨终身……我校地处偏远乡村,距县城较远,与邻县相接,每期均有30—4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情绪比较严重
我们分班级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50%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5%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20%向父母诉苦,还有15%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而且紧张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5%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8.4%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5.1%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极端情绪比较明显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我校的调查结果是,76.5%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23.5%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
4、对待学习的心态比较消极
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中有73%的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16%的是由亲朋好友监护,有3%的是由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还有8%的是寄宿场镇留守儿童之家。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5%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健康或极端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大体而言:一是他们自身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二是隔代监护人在监管方式方法上的问题;三是学校、社会在管教制度方面的缺失。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如下:
1、农村“留守儿童 ”认知发展不成熟
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知识经验缺乏,很大程度上不能辩是非、知荣辱、识真伪,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落后,导致他们对父母、他人、社会产生错误甚至偏激的认知。他们无法体量父母离家的难处,只是单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