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吸钾动态及复合肥料中钾素利用率.doc

玉米吸钾动态及复合肥料中钾素利用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吸钾动态及复合肥料中钾素利用率

玉米吸钾动态及复合肥料中钾素利用率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吸钾动态及24-9-9氯化钾型实验室自制复合肥料钾素利用率情况,结果表明:钾在玉米体内前期需要量较大,后期需要量少,玉米体内钾素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后期全钾含量稍有下降,该试验条件下,复合肥料中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为:20.0%。 关键词:玉米;钾素;复合肥料 0 前言 由于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并且其中的钾素是玉米生长发育所必须的一种重要的品质营养元素,因此研究作物对复合肥料中的钾素吸收动态及利用率[4]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4-9-9氯化钾型实验室自制复合肥料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钾素利用率情况,从而为氯化钾型复合肥料的合理配比及正确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吉农大588,属中晚熟品种;试验地点位于敦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学试验站,前茬作物玉米。供试肥料为实验室自制复合肥料,配合式为:24-9-9,其中钾肥为氯化钾,磷肥为重钙。 1.2 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1.3 试验处理及用量 该试验设5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53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8垄区,垄长7.7米,垄距0.65米,处理间过道1米,试验处理及用量见表2。 1.4 调查项目及样品采集 玉米苗期调查所有小区出苗情况,以及出苗达50%和90%时间,并且与玉米收获期分部位采集植株样品,称取鲜重和干重,最后粉碎,测定植株中全n、p、k含量。 1.5 肥料利用率计算公式 (施肥区公顷吸收总量—缺素区公顷吸收总量)/(施入肥料总量×肥料中该种养分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率调查 5月4日播种,5月11日出苗。出苗率达50%左右的时间为5月13日,出苗达90%时间为5月14日,各实验处理正常出苗,公顷保苗5万株。 2.2 复合肥中的钾素及对照的营养吸收动态曲线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玉米吸收钾素是在中后期,玉米体内钾素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后期全钾含量稍有下降,不同处理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全钾含量是不同的。具体原因应该为前期根系发育不完全,吸收的钾少,中后期开始明显增多。钾后期有稍微减少的现象,原因可能是钾离子由根系溢出。 图1 复合肥料中的钾素及对照的营养吸收动态曲线 2.3 钾肥利用率 10月6日分部位采集植株样品,采样面积为1平方米(5株),经实验室烘干后称干重,计算公顷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样品经粉碎后测定各部位全钾含量,其结果列于表3。 由表3可知,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全钾产量有一定差异,处理1和处理2籽粒中全钾含量是最多,其次为茎秆全钾含量,因此玉米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钾素基本上最后主要贮存于玉米的籽粒和茎秆中,而从每公顷中全钾含量来看处理1和处理2明显大于空白处理。 进而由公式计算出钾肥利用率=((施钾肥区公顷吸收钾总量)—(缺钾区公顷吸收钾总量))/(施入肥料钾总量×肥料中钾养分含量)×100%=(45.6-32.4)×100%/600×11%=20.0%。 3 结论 (1)通过钾素的动态吸收曲线可以看出,钾在玉米体内前期需要量较大,后期需要量少,玉米体内钾素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后期全钾含量稍有下降,不同处理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全钾含量是不同的。 (2)在该试验条件下,复合肥料中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为:20.0%。 参考文献 [1] 吴传洲,朱克保,袁焕进,曹新宝,奚波,韩韦东,刘枫.沿江江南地区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1519-1520,1570. [2] 鲁艳红,廖育林,罗尊长,黄铁平,鲁剑巍,聂军.湖南省油菜施钾效应及土壤速效钾临界值研究[j].作物研究,2011,(01):26-29. [3] 苗玉红,谭金芳,介晓磊,韩燕来.两个超高产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j].土壤通报,2003,(01):52-54. [4] 鲁艳红,廖育林,黄铁平,夏海鳌,罗尊长,聂军.湖南不同地区早稻施钾效应及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03):63-66.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