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渠江黑茶
渠江黑茶
名片
渠江黑茶有“皇家湘淳”、“千年渠江”、“黑茶宗祖”三大茶系。渠江黑茶源于秦汉,
渠江黑茶:皇家湘淳薄片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两千三百年贡茶历史,是安化黑茶之祖,是安化渠江人民在制茶的历史长河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渠江黑茶产于安化县渠江一带,相传为汉名臣张良在渠江神吉山修道所制造,汉代称之为“皇家薄片”,在民间俗称“宗祖薄片”、“张良薄片”。发展到唐代时,唐皇以产地赐名“渠江薄片”,元代以后称之为“渠江茶”。渠江黑茶的生产工艺是用上好黑毛茶发酵之后紧压成形状不一的薄片状,而统称“黑茶薄片”。
产地
渠江黑茶的产地是安化县渠江一带。渠江一带是指安化县渠江镇的十三条溪流相拥抱的十二个村。海拔600-1600米之间。这里是一块未开发的旅游胜地,这里风光旖旎,水流甘甜清洌,咕咚之声清雅悦耳,森林覆盖率达80%;山系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时而急流穿涧,悬瀑奔溅,含珠吐玉,轰隆叮咚之声及于遐迩;时而平水绕林,碧波荡漾,鳞光闪闪,霞雾生烟之状悠然可见。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的特殊景象;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密、泉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土壤肥沃,植被丰富,是茶树生长的风水宝地。
品质
渠江黑茶有薄片和三砖、三尖,一花卷。薄片有数十种形状: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心形、古钱币形等,厚度约3-5毫米,宽度不一。古代有:一斤八十枚的说法,按现代的重量称量计算为:一斤50枚。渠江黑茶经煮泡或冲泡后,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
编辑本段种植采制渠江黑茶的茶叶原料要求是渠江宽叶茶种,一般种植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渠江的高山茶园,虫害少,云雾缭绕,水汽充足,叶片宽大鲜嫩。鲜叶一般在谷雨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一号毛茶原料为一芽二叶,二、三号黑毛茶为一芽四、五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紫色芽叶、鱼叶。鲜叶随采随制,其黑毛茶加工方法分锅炒、锅揉、气蒸、发酵、烘干五道工序。黑毛茶精制有复制、筛分、刀切、气蒸、发酵、烘干、再气蒸、压制、烘干九道工序。
历史
起源
相传汉代名臣张良好茶,谢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带领众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修道,因留恋这里的奇山异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场,并兴修庙宇、道家学堂各一座,现尚在渠江镇桃坪村(原名纸槽村)神吉山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及庙宇遗址。其时,张良看到山下各处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后称黑车薄片救治乡民。从此渠江黑茶薄片名声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携带和长时间收藏,百姓皆做此茶,常饮终生无疾。当时乡民俗称“张良薄片”,后人历称“宗祖薄片”。
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味道甘醇,外形精美,被地方官员选为皇家贡茶而称“渠江皇家薄片”或“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现代渠江茶与古汉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辙。古文学家翻译墓葬中刻有“ 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这一箱西汉时期的神秘茶叶出处——安化渠江镇。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 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等地饮渠江“皇家薄片”茶颇广。
发展
唐宋时期渠江黑茶薄片得到飞速发展。唐代时,地方官员把渠江黑茶薄片献上朝庭,皇上饮后龙颜大悦,遂赐“渠江薄片”之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之薄片,一斤八十枚”。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渠江黑茶薄片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时至今日,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施海根主编的《中国名茶图谱》、阮浩耕主编的《中国名茶品鉴》都对黑茶薄片作了详尽的记载。
兴盛
元代开始,渠江黑茶薄片逐渐被“渠江茶”取代,明代时“渠江茶”逐渐发展为“安化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花卷茶”、“砖茶”和“三尖”。安化黑茶有一部分由贡茶发展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的“边销茶”。
自汉朝开始,湖南的地方官用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来进贡给皇帝饮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皆为贡茶,至今已传承两千三百年。
古迹
渠江镇十余处与渠江黑茶薄片起源有关的名胜古迹:
1、纸槽村神吉黑茶宗祖古庙——渠江黑茶薄片宗祖庙
2、纸槽村神吉茶马古廊
3、纸槽村神吉山古茶园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