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形成与沿革.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形成与沿革

浅谈中药升降浮沉学说 陈 岩 (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系,宁夏 固原 756000) [关键词] 中药;升降浮沉学说;形成;沿革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元以来,它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1],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升降浮沉学说的起源 笔者认为升降浮沉学说当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就是说依靠清阳和浊阴有规律地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反,在病理状态下,由于“阴阳反作”及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瘨胀。”并指出“出入废则神明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一认识在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人体升降出入机能的紊乱,自然产生了旨在调节这种机能紊乱的药物升降浮沉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味出下窍(属沉降),阳气出上窍(属升浮)。”“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以上这些论述虽已初步涉及药物的升降浮沉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二、升降浮沉学说物形成 《内经》而后,逮及宋朝,医药之书益众,未见有论及药物升降浮沉者。至金元时期,医事大兴,出现诸子争鸣的鼎盛局面。药物升降浮沉学说,正是在这一时期成熟的。查阅现存文献,对此建树最大者,当首推张元素。张氏在《医学启源》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并依据《内经》所论,创制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他认为:“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附子,气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主要受药物的气味的支配和制约。药物的气味虽较复杂,但只要将每味药的气与味的厚薄情况综合起来,以阴阳理论为纲进行分析,就会对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势得出正确的认识。 张氏还指出,同一种药物,入药部位不同,升降浮沉作用亦因之各异。大凡花叶及质地轻扬的药物能够升浮,子实和质地重浊的药物能够沉降。如麻黄“体轻清而浮升”,桂枝“体轻而上行,浮而升”,薄荷“浮而升”;石膏“体重而沉降”,杏仁“浊而沉降”。在“药用根梢法”中,张氏提出“根升梢降”的认识。其依据是:“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基于这一认识,在辩证用药时“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上述认识,在解释药物作用原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张氏还认识到加工炮制和配伍能够改变药物的原来属性,产生新的或截然相反的升降浮沉作用,以适应临床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他在谈到“药性生熟用法”时指出:“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就是说药物生用主降,熟用主升,若加酒剂等辅料,也可因辅料本身的功能而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另外,通过适当的配伍,一味药可改变其它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桔梗“辛苦,阳中之阳,谓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而槟榔则“性如铁石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张氏的“引经报使”说亦是由此而产生的。 张氏还认识到了一种药物随所治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趋向。如“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草纲目》第14卷)。此即某些药物的双向性调节作用,揭示了药物本身的多种属性,而这种属性有时又受主治病证所制约。张氏还用五运六气学说,将105味药物分为五运,即“风升生”20味,“热浮长”20味,“湿化成”21味,“燥降收”21味,“寒沉藏”23味。这样对药物作用趋势的认识具有了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创立,补性味理论所未备,后世学者甚为推崇。李东垣注意到了四时节气更替对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影响,以及药物升降浮沉的适 时应用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他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生而升,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 (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