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法上的和离.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法上的和离

中 国古 代 法 上 的 和 离 崔 兰琴 内容提要 :和 离指夫妻双方因情意不协而 自愿 离婚的制度,它与七 出、义绝共 同构成 中 国古代法上 的离婚制度 。和离之制渊源于 《周礼 》, 自唐代始进入法典 ,形成正式制度 , 后代基本相 沿不变。该制强调婚姻 的两相情愿,不受外力强制的特性 。它广泛应 用于一 般民众 ,但对宗室成员和官员有不 同程度的限制。考察现有案例可见 ,和离之法对保护 女方平等的离婚 意愿及女方的财产都有一定价值 ,但 司法过程 中表现 出的对女方离婚诉 求的抑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礼法结合 、维护家族利益的特点。 关键词 :和 离 唐律 七出与义绝 古代婚姻两姓结好 ,讲求夫妇之义 ,但也承认情合 ,主张两情相悦。如果夫妻之间情意不相 谐和,无法继续生活,自然无法使之强合 ,所以法律设有和离之法。和离即两相情愿、非受外力 强制的离婚。我国自唐代明确规定此制之后 ,历代均有明文规定 ,和离成为传统法定离婚制度不 可或缺的部分 。 目前有关和离的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婚姻家庭史 的研究成果中,但遗憾 的是至今未见有对和 离的专题性研究。对和离之法的性质学界认识不一 ,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第一 ,积极说 。把和离 类同于今天的 “协议离婚”,或 “两愿离婚”,认为 “协议离婚 ,古已有其事”。[1]第二 ,消极 说 。把和离称做 “协议弃妻”,反对前两种称呼 ,认为在男尊女卑 的社会里 ,法律不会承认妇女 的离婚请求权 。[2]第三,折衷说 。认为即便和离时有父母与妻家协议 ,但 “在两愿离婚 ,父母 居于道义上监护的地位,仅有一时的制衡权而 已”。[3] 同种和离之法 ,理解时却存在很大的分歧 ,甚至是迥然不同的评价 ,愈加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专 题研究。通过考察和离之法的具体规定与实际执行 ,深入分析和离与七出、义绝等相关离婚制度的 区别与联系,以及对特定人的和离的法律限制,对我们认识中华法律传统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讲师。 本文仰仗范忠信教授 的鼓励和指点,浙江工商大学张学军教授给予 了指导 ,在此谨致谢意。 [1] 陈顾远: 《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 出版 1984年版,第 244页 ;陶毅 、明欣 :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17O页。 [2] 参见史风仪 :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146页 。 [3] 戴炎辉 : 《中国固有法上之离婚法》,载于戴炎辉先生论文集 《传统中华社会 的民刑法制》,财团法人戴炎辉文教基金 会 1998年版 。第 110页 。 · 170 · 中国古代法上的和离 唐 以前的和离 据 目前史料 ,和离之法 出现于唐律 中,发展于宋元 明清,形成 了相对完整的制度 。此前和离 经历 了怎样的萌生 、发展的过程 ,值得探究。但遗憾 的是 ,在迄今为止可 以查找的材料中,相关 的记载凤毛麟角 ,权且据有限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考察。 据 目前有限的材料 ,基本可 以把和离溯源于 《周礼 》。[4]《周礼 ·地官 ·媒氏》载: “娶判妻 入子者 ,皆书之 。”宋代郑锷注 日: “民有夫妻反 目,至于仳离 ,已判而去 ,书之于版 ,记其离合 之由也 。”这些记录虽然不像后世和离表达的那么规范 ,但至少说 明我 国古来就承认一个事实 : 夫妻情意不相谐和者 ,可以离婚 。陈顾远先生分析此注时亦认为 : “盖不问其原 因如何,只须男 女合意分离 ,即可离矣。”(5]对于离婚 的具体程式 , 《礼记 ·杂记下》的记载可谓极其客气, “诸 侯 出夫人 ,夫人 比至于其 国,以夫人之礼行 。至 ,以夫人人。使者将命 ,日: 寡‘君不敏 ,不能 从而事社稷宗庙 ,使使 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 日: 寡‘君 固前辞不教矣 ,寡君敢不敬须 以俟 命?’有司官陈器皿 ,主人有司官亦受之 。”这则材料对诸侯离婚的过程交代的比较详细。这些客 客气气 的记载 ,有多少是先秦的实际,又有多少是汉儒的理想寄托 ,固然无法证实,但它至少反 映出离婚观念 中好合好散 的愿望。 先秦时期 , “七 出”之礼虽定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