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研究.pdf
2017年1月 当代青年研究 7
January,201
总第346期第1期 YouthResearch SerialNo.346No.1
Contemporary
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胡中月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l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权威、反中心、反主流、反传统的非理性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大行
其道、肆意泛滥而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充分做好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工作,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揭露
隐藏在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真正意图,为青少年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显得
十分重要。
f关键词1历史虚无主义;青少年;危害;对策
I中图分类号lGI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6—1789(2017)01—0023—04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深深刻上了历史的烙印,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
说是何其的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一度猖獗成为
当今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一股社会思潮。平心而论,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反思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
动作用,但它在解构主流价值观、诋毁传统道德、拒绝崇高、调侃经典、颠覆历史观上已经形成了一套
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的历史继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破坏力,它在青少年中
的渗透和蔓延所造成的危害着实不可小觑。
一、青少年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本身的迷惑性和渗透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学术研究为幌子隐蔽性很强,在
学术无禁区下假“价值中立”“揭秘真相”和“还原事实”为名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渗透性。在信息
不对称的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伎俩是用自问自答式的“假设”来主观臆断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
把经典文化和英雄人物恶搞成荒诞而又低俗的故事,把党史和革命史污蔑成“预谋史”和“整人史”。历
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进行“消解”和“解构”,用所谓的“新结论”来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一定程度
上也符合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第二,历史课堂重结论而轻过程,历史观教育欠缺。中学教材内容的编撰偏重于下结论而轻内容的
陈述,相应的历史辅助教材也比较匮乏,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相当多的教师在历史课
2016—06—26
【收稿日期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SZl6006。
[作者简介】胡中月,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23·
万方数据
当代青年研究 2017年第1期总第346期
堂里只重结论的灌输而轻过程的讲解。青少年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应付考试的巨大压力,对待历
史知识尤其是近现代史“不求甚解”,能够真正深入了解和透彻把握的很少,多数青少年只是单一、片面
地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在唯分数论的中高考指挥棒下,青少年科学、理陛的历史观教育相对欠缺。
第三,德育课流于形式,内容枯燥且形式单一。青少年的在校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重智育而轻
德育。中学课堂上开展的德育课内容乏味、形式单一,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趋势出现了脱节,
枯燥的宣传和灌输显得苍白无力,其效果并不明显。处在“心理性断乳”期的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情
绪波动比较大,而当前德育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育,导致部
分青少年对德育课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德育教育屡遭诟病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青少年
中传播埋下了伏笔,他们通过反主流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挣脱思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