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泌尿系统疾病(DOC 22页)
更多内容欢迎莅临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简称肾炎。肾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肾炎是指原发于肾的独立性疾病。继发性肾炎是继发于其它疾病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部分。肾炎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两种。弥漫性肾炎表现为两侧肾的绝大多数肾小球发生炎症病变,而局灶性肾炎病变仅累及少数或部分肾小球。一般所指的肾炎,即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量改变(少尿或多尿)、水肿及高血压等。晚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病因及发病机理】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已证实绝大多数(90%以上)类型的肾炎是由于体液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的损伤。抗原物质种类很多,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①外源性抗原有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等)、药物(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异种血清等;③内源性抗原有核抗原、DNA、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等。各种类型肾炎病变的特异性与各种不同抗原和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和部位不同有密切关系。免疫复合物引起肾炎的基本机理有以下两种。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非肾小球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后,在血液循环内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若抗原量明显超过抗体,形成的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易通过肾小球滤出;相反,抗体多于抗原,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常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清除,上述两种复合物均不引起肾损伤。只有抗原稍多于抗体所形成的可溶性中等大小复合物能在血液循环中保持较长时间,当其随血流入肾时,可在肾小球内沉积而引起肾小球损伤。
2、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它在肾炎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相应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成分(抗原)或与肾小球内的植入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肾炎。
引起肾炎的抗原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肾小球基底膜在感染或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基底膜抗体而引起肾炎,称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用免疫荧光法可见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呈连续的线形荧光。此型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较少见。②肾小球其它抗原:如膜性肾炎的发病可能是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抗原与肾小管刷状缘抗原有共同抗原性,足突抗原可与抗肾小管刷状缘抗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免疫荧光法显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③植入性抗原:非肾小球抗原可与肾小球内的某些成分(如毛细血管基底膜、系膜等)结合,形成植入抗原而产生相应抗体。后者与肾小球内的植入抗原在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炎。免疫荧光显示断续性颗粒状荧光。
各型肾炎由于抗原和抗体的性质、数量及其结合的部位等不同,故其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也不同,可在内皮细胞下(毛细血管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基底膜内、上皮细胞下(毛细血管基底膜与脏层上皮之间)及肾小球系膜区等处,免疫夏合物在电镜下呈电子致密物质沉积;免疫荧光法证实沉积物含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断续性颗粒状荧光或连续的线形荧光。
免疫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或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后,均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引起肾炎。补体成分C3a与C5a 可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高;C3a、C5a和C567可吸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于肾小球内集聚并崩解释放出溶酶体酶,它能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和基底膜,暴露基底膜胶原,进而使血小板集聚,激活凝血系统和激肽系统,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渗出性病变和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上皮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的炎症改变。
此外,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某些类型肾炎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
【分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方法很多,尚无一致意见。其临床分类目前多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型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目前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法,其中主要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或硬化等类型。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又分为①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②系膜增生性肾炎;③膜性增生性肾炎;④膜性肾炎;⑤新月体性肾炎;③硬化性:肾炎等。
临床分类是根据临床表现作诊断,病理分类则依据组织学形态,因此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彼此之间难以完全吻合,但似乎又有某些联系。如急性肾炎和急进型肾炎,病理上分别多见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和新月体性肾炎;慢性肾炎后期病理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