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电影翻译的艺术特点.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影翻译的艺术特点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在我国一般都是指外译中的影片),顾名思义,这一片种是必须通过翻译手段而产生的。 翻译就其活动方式而言,有口译和笔译之分。将翻译视作为一门学科或者艺术,大多是指笔译,并且历来对此屡有不同说法和争论。远溯至我国唐代翻译佛经时,就有音译、直译和意译诸家之说;在国外,从事过翻译著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希金等对翻译也都有过精辟的论点。我国自五四以来,对意译和直译,比如“宁信不顺”和“宁顺不信”有过二论之争,以至又有“信、达、雅”一论,可见翻译有相当长的历史。而电影翻译的出现在我国尚属近数十年内事。由于电影本身,就其大范围而论,应属文学艺术领域,其作品均应称之为艺术作品,故而电影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相比,理所当然有其共性: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是也因电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而表现出其他文学翻译所没有的个性。这就是电影翻译艺术的特点。 其一,电影翻译既需要运用与文学翻译相同的手段,从外文转到中文或从中文转到外文的笔译来完成作品,但对电影翻译来说,笔译只是迈向完成作品的第一步,接着它还需要通过文学翻译所不需要的配音手段,从文字转为用声音表达语意的口译来最后完成作品。所以说电影翻译可谓笔译、口译兼而有之。如若视其为口译,则绝非单纯口译所能替代,从而形成了翻译艺术中的独特门类。 其二,是电影翻译艺术很主要的一个特点。电影或电视是在银幕上或荧屏上一掠即逝的“一次性过”的作品,它不能让观众象读小说那样翻来复去读几次,而影视中所表达的语言不是单靠形之于目的文字,而主要是靠闻之于耳的语言声音。因此在屏幕上一放而过的客观条件下,如果观众一下子听不懂或听不清所表达的语言,这对观者来说,不就是一大憾事吗?由此,这就向电影翻译提出了比文学翻译更高的要求。电影是由视觉和听觉综合起来欣赏的形象艺术。它是通过各个镜头、画面上的景、物、演员的表演以及语言、音乐、音响来完整地表现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观众能够获得比阅读文学作品更胜一筹的艺术享受。因而作为电影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这一客观现实的制约:在翻译的行文遣字所表达的语言字数上,必须受到要与画面上人物说话的口型、形体动作和喜笑怒骂的表情相一致的限制,不能多译一个字或者少译一个字,绝对没有象其他翻译在运用字数上有充分的自由,否则把剧中人物的对白译得再好,而却与人物说话的口型、动作、表情相悖,对不上号,那再好的配音演员也不可能把戏配好,使屏幕上出现的形象貌合神离,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有时还会造成令人费解的后果,或者使观众得不到应有的艺术享受。所以电影翻译在工作上的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我们整个译制生产工作中的准备制作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谓“初对口型”,将译成中文的对白与画面上说话人物的口型、动作、表情相吻合,译出的语言文字长短、诵念时的抑扬顿挫,按照画面需要,进行逐字逐句地对上号,所译的文字,长则截,少则补,使之达到满意的程度,我们上海称之谓“对口型”,长影的同行们称其为“填装”。这一工作的优劣是涉及到整个译制片质量的基础工序之一。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目前年轻的一代恐怕很少知道当初走出这条路是花过不少汗水的。这里边还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我国的第一部翻译片,东影(长影的前身)译制的苏联影片《普通一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电影翻译孟广钧同志在第一次探索“对口型”这一工作时,考虑到译好的中文对白必须与片上的俄文对白长短一致,于是就以中俄文同时一起念:老孟逐句地念俄语对白,另一位配音演员与他同时起步念译出的汉语对白,然后根据俄语对白的长短来修改汉语对白的长短。看起来,这似乎是好像对上号了。结果将修改好的汉语对白同画面上人物说话的口型一核对,却是对不上号。因为每个人说话的气度、节奏、情感的运用、抑扬顿挫都会各不相同。当时老孟脱离画面的依据去对口型修改对白,势必类似闭门造车而失败了。这样的失败,电影翻译有过,译制导演也有过。当初上海有位导演为了摸索演员的配音方法,他用排练舞台剧的方法,让配音演员脱离画面,一场一场地排演,等排练成熟了,然后再去对着画面配音,其所得的结果也是对不上号。当然当时还存在一个设备条件问题,既没有现在这样的循环放映设备,更不可能有使用录像带这样反复来回重映的方便,为了对准几句话的口型,非把几十米的胶片从放映机上装上、拆卸、倒回去再装上去放映不可。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劳动力啊!一部影片几万米的10本胶片在放映机上拆卸装上来回地倒,如此旷日持久地对、配、录可真把人搞得精疲力尽!后来,循环放映盘发明了,录音技术也都随之改进了。今天当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用录像带对口型和配音实录时,想一想或者知道一下当初走出这条路的艰苦,或许是有益和有意义的。 其三、电影翻译艺术的特点还须回归到语音的运用。译制片主要是通过语言翻译配音来传达其原片艺术效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