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docxVIP

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史全斌戴永洲封龙书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二十公里封龙山南麓,元氏县南佐镇窑上村西北龙首峰下。东经114.3度,北纬37.9度,海拔高度300米,元氏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书院史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封龙书院并没有显赫的地位,更没有在几大书院之列。但它在中国书院史上的贡献却是显赫的,这足以使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得不对这个地处北方,名不见经传的书院刮目相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据《辞海》中记载,中国书院之名最早始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丽正书院,功能是朝廷的顾问团。最早以收徒授课为目的的第一所书院是唐大顺年间(公元890—891年)的义门书院。《今晚报》曾有文章,提出真正讲学的书院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应天府书院,而始于五代的庐山白鹿洞,只有收徒教学之实,而无书院之名,至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才名曰白鹿洞书院。据《元氏县志.明崇祯版》中记载:“封龙书院在封龙山之阳,汉李躬授业之所。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皆尝讲学于此,四方负笈来学者如坐春风中。”《元氏县志.清乾隆年版》中载:“唐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少游学于封龙山。今封龙山有东、中、西三书院,其遗址存焉。宋李昉、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以司空(宰相)致仕。卒,谥‘文正’。……幼游学于封龙书院。”据《大清一统志》载:“封龙书院,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安熙,皆尝讲学于此。”又载:“龙首峰下有中溪书院,宋李昉授业之所。”《辞海》中载:“郭震(公元656—713年)字元振,唐咸亨年间进士(670—674),初唐大臣之一,武则天执政时,曾官至宰相。”李昉(925—996)北宋文学家。五代时进士,后为宋代宰相。编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三部书。根据上述史料,唐郭震、宋李昉在封龙书院的出现,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领先地位。因为郭震的卒年(713)早于丽正书院所处的开元六年(718),更早于义门书院(890—891)78年之久。李昉的谢世早于定名白鹿洞书院(1002)的时间六年,早于应天府书院(1009)十三年。而且唐郭震、宋李昉在封龙书院的读书以及开坛讲学时间均为他们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更早于上述诸书院。据石家庄市文史专家梁勇在《封龙山历史年表》中考证记述,李昉游学于封龙书院的时间在五代后唐清泰年末(936)。后周年间(951—960),李昉曾一度辞官重返故里,在封龙书院收徒讲学。抛开李昉游学于封龙书院时间不说,单从李昉重返封龙书院讲学时间算,也比咸平五年(1002)的白鹿洞书院早四十余年,比应天府书院早五十年之久。唐郭震游学封龙书院之后考取进士的咸亨年间(670—674)比丽正书院的创办(718)早四十余年,比义门书院(890)早216年之久。封龙书院创建于何时?至今未找到文献记载,但从郭震和李昉先后游学于封龙书院这一史实来看,此书院的创办应当远早于两人游学时间,即起码早于唐代的咸享年间。又因为两人的原籍均是距封龙山数百华里的大名和饶阳。在当时,交通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游学于元氏封龙书院,可见封龙书院在北方已是远近闻名的游学之地。可惜封龙山远离京城和中原,交通偏僻且闭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封龙书院声名的传播。但封龙书院做为中国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二、封龙书院的兴衰史明崇祯十五年的《元氏县志》是元氏县现存最早的志书。所以,有关封龙书院的记载最早也只见于此志书中。但是,从《元氏县志.明崇祯版》中刊载金代进士、邑人赵时中撰文《游龙山记》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述:“封龙山中有东、西、中三书院,其遗址存焉。当时皆名儒硕士专门传授,聚集学徒,恒及百人。置山长山录以领之。”从此文中可以得知,在金代,封龙山中三书院已成遗址,他在文中追述了宋代封龙书院之盛况。可见,志中记载唐郭震、宋李昉、元李冶等在封龙书院之游学、之授课确有其事,并非虚构。《元氏县志.明崇祯版》中“寓贤”一栏记有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安熙等人事迹。“书院”一栏中记有六所书院,其中封龙山中三所书院:“封龙书院,在封龙山上,汉李躬授业之所,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安熙尝讲学于此。西溪书院,在龙首峰西,唐隐士姚敬遁迹之所,宋有九经张著为山长,复增葺之。中溪书院,在龙首峰下,宋初李昉授业之所。山长张蟠叟数人相继聚众,尝百人。元中统初,李冶为增葺,仍奉旨敦励学者甚众。”上述记载,封龙山中唐代至少已有一所书院,宋代多达三所书院,呈兴盛之貌。因此可以说,北宋时代是封龙书院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元氏县志.民国版》中录有李昉在元氏题刻的“忍”字碑(照片)和碑阴的长篇铭文。李昉作为北宋一代名相,少年游学于此,中途弃官又重返封龙书院任教。封龙山又名飞龙山,李昉在编撰的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