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高分八大真理之恰当引用
高考作文高分八大真理之恰当引用
【彩点释义】
“引用”我们都会,引用能够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键是我们要做到恰当引用,什么是恰当引用呢?就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古诗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合适的地方”、“适合的古诗文”和“有效地表达”,这三个关键词一一落实,那就是“恰当”了。
【彩点例举】樱桃小记
忆明珠
什么水果最好吃?有人回答过,是荔枝。而我最爱吃的,是樱桃。
在我的老家,樱桃不稀罕。靠近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的岸边,一边有几个山头,全被樱桃林遮覆,更无别的杂树。樱桃熟时,周围村庄的孩子成群结队地上山吃樱桃。这是当时的习俗所允许的,护林人不加制止。孩子们那股高兴劲儿,如同孙猴子回到花果山,爬上树,坐在树叉中间,拣最红最大樱桃吃个够。我至今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会被宽容到这般程度。有种鸟叫腊嘴,专啄食成熟了的樱桃,孩子们一来,就吓得这些鸟雀惊飞四散。大概在护林人看来,与其让鸟雀将樱桃啄食殆尽,不如敞开向孩子们供应。但,只许吃,不许带,更不准折损樱桃树。哪怕折断一根小枝,都会受到护林人极其严厉的训斥和警告。孩子们也明白“樱桃好吃树难栽”,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些“君子协定”。
离开老家,我也就跟樱桃告别了。所经过的一些地方,好象都不产樱桃,要不然就是错过了它上市的季节。以后,来到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小城,一住二十年,未见过一颗樱桃。而我总忘不掉它,因为那儿时的甜密啊!近读《郑板桥集》,发现在他的《真州杂诗》中写过:“三春荠菜铙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才知道我们这地方,在郑板桥那个时代,也产樱桃。有本书记载说:“樱桃熟时,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贵。又有正黄色者,谓之蜡樱;小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过去,这里的樱桃既很有名气,猜想它该是“味最珍美”的紫樱吧。我生得太晚,来得不迟,连本籍人都早遗忘此地曾为樱桃之乡,儿不知樱桃为保物了。吃果,要有种树人,而做个种树人,似乎须有点政治家的远见和耐心。不等种子落下地,就巴望它立时变成聚宝盆的急性子,种不得树,总要等上几年。或许由于当年的有耐心的种树人已渺如黄鹤,于是盛名一时的真州樱桃也断无消息了吗?我甚至埋怨郑权桥多事,不该写下这两句诗,徒增我对小城名产绝灭的惋惜;且无端勾起我对故土樱桃的旧恋,而又不得如儿时那样,重咀嚼到它的甜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在芭蕉早已绿满纱窗了,樱桃,樱桃,你在哪里?
寻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学生 陆晟旻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人生在世,莫不为自己寻觅一个精神家园、一方理想之土,然而,当这个理想乐土寻而难得,甚至寻而不得之际,我们,又将何以而对?
东晋乱世,多事之秋,我们一代大贤士陶渊明选择了隐居避世,躲避了俗世的尘嚣和烦扰,逃脱了红尘的争斗于炎凉,在酒里、菊前、诗中去寻觅他的理想之国、精神之国,去寻觅他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去寻觅他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去寻觅他的桃花源。然而,他固可以清高地不为五斗米折腰,固可以闲适地种豆南山,固可恬淡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固可以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固可以用他手中的笔忽逢桃花林,在这字间寻觅他的精神乐土,但是,他何曾为黎民百姓争得一粒米、斗升粮?何曾让劳苦大众少一份苛捐,减一厘杂税?何曾让帝王将相面前多一份谏书,添一语直言?他寻到的精神家园、理想水土之给自己留一份自娱,给当时一个贤德孤傲的背影,给后世一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
诚然,陶渊明有或这或那的局限性,但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世,烽火连天还是国富民丰,我们需要的都不是“两肩取一,俯卧天地间”之人,而是治国平天下之人;不是“独善其身”之人,而是“兼济天下”之人。
千余年后,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西方列强横行神州,同样是乱世,同样是生死关头,却出了一位铮铮英雄--谭嗣同。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天下,为天下人寻一条光明大道、寻一个理想之国;慷慨就义、从容赴死,在生死关头、生义之间,舍生取义,为世人、为后辈留一种精神,树一座丰碑。他本可以安分守己,老实做一个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明哲保身;他本可以保住性命,太太平平离开中国,渡往日本,安然无事,但他偏偏为了民族自强,国家振兴而奔走操劳,呕心沥血;偏偏以“不闻各国变法有不流血而成功者”,为了变法成功,维新胜利而甘心赴义,呼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喊出了“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情,表现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西昆仑”的悲壮。他寻了,觅了,尽管他没有找到一条中华民族的自强、复兴之路,但他的伟岸身躯永在,追寻精神永在!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寻觅;从过去到现在,中华儿女也一直在寻觅。此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寻觅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