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教师时事热点:古代教师的编制与福利.docVIP

2016年10月教师时事热点:古代教师的编制与福利.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10月教师时事热点:古代教师的编制与福利 中公贵州教师网:教师时事热点一直是考生重点关注,并且也是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会涉及到的一个考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备战考试,贵州教师招聘网整理了古代教师的编制与福利,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后期将持续更新教师时事热点以及热门新闻等,请考生关注。 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地方官学基本属于公办,教师纳入编制内;基层学校多是私立,教师实行聘任制。而萌芽于唐代、推行于五代、至宋而大盛的书院,既有官方投资,也有民间筹资,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 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地方官学基本属于公办,教师纳入编制内;基层学校多是私立,教师实行聘任制。 古代具备学校性质的教学机构只有公学、学塾两大类。塾师任教的幼儿园、小学,类似于今天的基础国学班,叫学塾。学塾分为三种:家塾,东家有钱,请家教,给孩子或亲属子弟授课;义塾,也叫义学,就是一些富商或者地方政府或者大家族发善心,出资办学,面向特定对象开放,减免学杂费;私塾,就是塾师办的私立学校,用自有房做校舍,或借祠堂、庙宇做校舍,或租房屋做校舍,收费。 公学,就是动用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支持开销的公办学堂。公学中实际掌权的负责人大多都是当地的权势掌握者,比如相当于中学的州、府、县的地方官学,以及相当于今天官办大学的太学、国子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萌芽于唐代、推行于五代、至宋而大盛的书院,既有官方投资,也有民间筹资,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 公办教师有编制 古代公办学校教师吃“皇粮”,有编制限额。太学、国子监等大学的教师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秦朝官学设博士制,规格最高,编制达70人。西汉汉平帝时,相当于大学的“学”和相当于中学的“校”,各设经师1人,称为“文学校官”;相当于小学的“庠”、“序”,设《孝经》师1人。汉武帝时,太学开始设五经博士,编制为7人;至东汉,增加至14人。 唐代教师编制与时俱进,比较系统、合理,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比如国子学,设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师生比例为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则分别为1:45和1:72。地方官学里,以县学的儒学为例,师生比为1:10至1:25。至于专科学校,师生比例更高。 明朝的公办大学国子监,其规模要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为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依次对应的官衔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基层教师应聘门槛不低 基层塾师应聘,在明朝称为“觅馆”,绝非易事。举两个例子,越人张其德,从某校“下岗”后,向退休回乡的老干部王中翰自荐,老王考核了一通,婉拒了,好吃好喝招待一顿,再送点盘缠请你走人。另有一不知名塾师,应聘无果,四处浪游,没办法,只好跑到郑姓富豪家求职,结果和张其德一样,主人“留宴赠金”,教师却没做成(均见清代李延昰《南吴旧话录》)。 家塾和义塾,一般聘期为一年,期满续聘与否,由东家决定。至于社学塾师,因有政府参与,聘期分为两种,一是“期聘”,多为一年,比如明朝嘉靖时隆庆县、惠安县,弘治时建宁府(见《隆庆志》、《惠安志》、《八闽通志》),各地社学均聘请塾师一人,聘期一年。二是“考核”,即无确定聘期,根据定期考核结果决定续聘与否。考核时间各地不一,有每月两考或一考,有每季一考,考核主持人多为乡约(由政府下文在乡里管事者)、州县官、学官,若教学成绩好,有奖;若教学成绩差,不说二话,辞退。据嘉靖《崇义县志》记载,知县王建耀是个“考核狂”,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考核社学教师。但每月一考、两考颇为繁琐,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每季一考更常见。 明代公办教师考核最严 明代,对公办教师的业务考核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 明洪武二十六年,太祖朱元璋开始颁行公办教师考核制度——“学官考课法”。该考核办法的核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粮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即训诫谈话。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被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而且不仅教师要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而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明代黄佐在其《南雍记》中记载:永乐七年六月,国子监学生唐谦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不通经书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