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39年
——访第一代员工陈志明
1970年,当时的广州远洋航务有限公司因修船需要,在黄埔的双沙尾圈了一块地。一条泥巴路,几间草棚,再挂上牌子,就是现在广东中远航务的雏形——广州远洋公司航修站。1971年9月1日,这个草草搭建的航修站迎来了第一批学徒工——这也是这个在今后很长一段岁月都被称为“广远的西伯利亚”的航修站前后十多年里唯一一批正式招收的员工。两辆笨重的解放车拉着83个青春勃发的少年人一路颠簸地来到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泥泞的黄泥路边,早一年到来的12个青年敲着锅碗瓢盆欢迎新人的加入。时年18岁的陈志明看着这片水草纠结而生的滩涂,不由感叹,自己要在这里呆42年呀,真遥远!时光只是匆匆,言犹在耳,一晃眼,他已经在这里待了39年,参与和见证了简陋的航修站一步步发展为今天庞然大物般的广东中远船务有限公司,而当年清澈的珠江水,则见证了他正飞扬的青春热情。
“当时什么也不懂,晚上听到拍浪声还以为是涨潮,后来才知道,船舶经过也会拍打出巨大的浪声。”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他们,晚上除了听拍浪声,最喜欢的就是畅聊理想。“我们队长的理想是写一本关于船舶修理的书。”从小热爱机械的陈志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在技术上有所作为,成为技术方面的权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不管换过多少岗位,多少工种,这份理想一直贯穿于他整个职业生涯。他称自己由始至终都是个“理想主义者”。
支撑四十年发展的中流砥柱
进入航修站没多久,陈志明就同其他员工一起去了文冲船厂学习。这一批学徒工与后来从其他厂陆续调来的船工、技工、老师傅,共同构成了航修站今后四十年发展的技术骨干,他们既是今天广东中远船务的奠基人,也是其发展的中坚力量。
航修站70年开始筹建,一直到74年才基本成型,有了厂房、码头和其他基础设备,也迎来了第一条停靠修理的船“兴宁”号。这些刚刚出师的年轻人,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放手大干,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放着几本技术方面的参考书,以便遇到问题时随时查找方法,真正“现学现卖”。白天干完活,晚上回去一起讨论、学习,总结经验,第二天接着干。原本生涩的手艺就这些一点一点磨圆,一天一天熟练。
陈志明他们的日子过得波澜不经,航修站也在小打小闹中缓慢发展。这种情形到了1981年才有所转变。这一年,航修站得到了与香港船厂合作的机会。在与香港船厂的接触中,航修站引进了对方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首次建立了激励机制,这个简陋的航修站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小高潮。员工们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修船水平和效率大幅提高,修理周期也渐渐缩短。1984年,广远航修站升为处级单位,1986年正式更名为广远修船厂。从之后的情况来看,这次更名正预示了新一轮发展的到来,这一次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95年。
1980年,即从武汉大学进修回来后的第二年,陈志明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对于这一次的升职,陈志明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有些遗憾。“我当时想学三门外语,当了车间主任后负责的事情多了,原本的计划给打乱了,只能先放下学习。”在车间担任技术员是极为辛苦的,作为中层管理者,所要承担的显然更多。当时中层的口号是:“工人身上多少汗,自己身上就要有多少汗;工人身上有多少油,自己身上就要有多少油!”作为车间主任,陈志明最看重四个字——以身作则。最苦、最累的工作中肯定有他的一份,任何一个通宵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为是车间的技术权威,他白天是车间主任,晚上就成了其他技术员的师傅,任何解决不了的难题,最后收尾的一定是他。
有一次,为了修一条船上的空调,陈志明陪着一位老师傅在高温49度狭小又不通风空间里待了三天三夜。最后一个晚上做到一点多钟,终于把问题解决,两个人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直接找了条船躺下休息。早上五点多,陈志明被一阵干呕声惊醒,起来一看,老师傅全身都在抽搐。陈志明吓了一跳,急急忙忙骑上自行车到山上找司机把人送到医院后。当时的情形让陈志明后怕不已,此后,只要有人通宵加班,他一定勒令对方回去休息,自己一头顶上。有一次感冒太严重,实在顶不住,在车间找了半天,看到半瓶止咳露,什么也顾不得地就一口气喝掉。
车间主任生涯并不轻松,每一天的工作辛苦而繁重,陈志明却从未有过怨言,认真地履行车间主任的职责,做好所有技术人员的后盾。从幼儿园开始,他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参加工作,他是上司眼中的好员工。那么,当上中层呢?陈志明微微笑了笑:“嗯,应该也算是员工眼中的好干部吧。”8年后,陈志明认为自己在管理方面很难再有突破,便主动要求降级,从中层退下来。
39年来,挖沙,基建,采购,技术等等工种陈志明都做过,从来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我这也算干一行爱一行吧,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开始隐退的奇迹缔造者
1995年,整个修造行业的发展缓了下来,开始呈现出萧条的景象。第二年,一直依靠广远的修船厂也被迫“断粮”,走上了自己接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