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喜方言看晋南民俗文化.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闻喜方言看晋南民俗文化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各地的民俗文化总要靠各地的方言词语去表现。俗话说得好五千年历史看中国,六千年历史看山西。我们山西各地的文化不同主要从民俗语言表现出来。 【关键字】 闻喜方言  民俗文化1、民俗与方言。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在山西省的各地, 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民俗习惯。我们主要来看看晋南的方言和文化的关系。这些习俗, 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地为当地的群众不约而同地遵守着。如婚丧嫁娶的一些讲究和禁忌, 时令、节日的一些仪式和礼节, 以及言语忌讳都是非常有趣的乡土文化。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各种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各种不同的民俗, 是用各地不同的方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晋南民俗就是用晋南各地的方言即河东方言的语词来反映的。我们透过闻喜方言的语音、语义和字形表现形式, 可以看到有趣的晋南民俗正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本文就由语音、语义、字形三方面“双关”构成的民俗现象加以分析, 以说明闻喜方言1. 1 以“水”喻“福”。普通话中的“ s h ”声母字在晋南方言中大多读为“ f ”声母, 所以“水”在晋南方言中读为[ f u] , 与“福”音近, 由此引出了以“水”喻“福”的一些习俗。( 1 ) 晋南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五, 不能往室内、庭院泼水。“泼水” [ p o‘fu] 谐音为“破福” [ po’fu]害怕把福泼出去, 跑了福气。( 2 ) 正月初一清早, 乡村里有些生活困难的人要担一担水往生活富裕的人家送, 当主人开门后, 送水的人便说“给你送水( 谐‘送福’ ) 来了”。主人便大方地赏给送水人一些钱, 这叫做“用钱买福气” , 送水者得到了经济收入, 得水者得到了精神慰藉, 双方都很满意。( 3) 举行婚礼之日, 新郎迎娶新娘时, 要带上各样礼品, 其中有一瓶酒。新娘家将此酒倒入酒壶中待客, 而后在原酒瓶里装满白水, 再让送礼人带回新郎家, 将水倒入水瓮之中, 谓之“以酒换福” , “福在福瓮里” , 喻“久福”、“长福”之意。1. 2 以“早”喻“蚤”。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早晨起床时忌呼“起” , 恐毒虫( 跳蚤、臭虫等) 从冬眠中应声而起, 更不能说“早起” ( 谐“蚤起” ) 。这大概是由于古代“早”“蚤”假借而形成的习俗。翼城一带, 在这天有人煮蔓菁汤遍洒室内壁上, 名为“禁百虫”。稷山、万荣等地, 在这天要打“炒蛋子” ( 又称“炒箕子” ) , 因为打、吃炒箕子时有咯嘣咯嘣的响声, 可能是有意让百虫惊怕被烧被打而不敢出来的讲究。1. 3 以“豆”喻“毒”。闻喜方言中, u 同 d 、 t 、 n 、 l 相拼时, 一律变成ou , 而同 g、 h 、ch、 r相拼时则变成uo , 所以在闻喜方言里“毒”与“豆”同音, 读成[ t ou] , “出”与“戳”同音, 都读[ t‘ u o] , 因此形成了当地独有的一些习俗。农历腊月初五, 农家煮五种豆子的稀饭吃,俗称“吃五豆” , 谓此可除“五毒”。婚娶时, 女婿随新娘到门, 需用五谷, 草节, 铜钱向新娘抛撒, 名叫“打五鬼” , 用煮“五豆”除五毒, 用“打五鬼”打“五谷” , 以求除害保丰收。1. 4 以“梨”喻“离”。晋南人吃水果时禁忌分梨吃, 因“分梨”谐音“分离” , 这与普通话的音基本相同, 所以这个禁忌在其他地区也存在着。这也可以看出风俗因方音的相同而同化的特征。以上都是自古流传的民俗,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多是由于不同的方音相关造成的。利用语音双关来反映人们趋利避害、祈福避祸的心理。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 晋南各地也接受其他方言区的一些民俗习惯。如对数字“ 8”的崇拜就是如此。因为在粤语中“ 8”谐音“发” , 都想发财。虽然晋南人也有与“ 8”有关的发财习俗, 如: 新婚十日后, 新娘回娘家住八天或九天, 俗话称“十对八, 两头发” , 十对九, 两头有” ( “两头”指婆家和娘家) 。这里的“八、发” , “九、有”纯是为押韵, 而非谐音双关。实际上“ 8”在晋南方言里并不读[ fa] 。晋南人所以接受南方传来的习俗, 完全是受其他方音双关的影响与其发家致富心理驱使的结果。2. 语义双关与晋南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与其他民族、地区不同的特异生活、习俗和心理状况, 这些就形成了词义的民族性特点。民俗语汇是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或民俗事象的词语, 是语词中同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民俗的地方特征, 使民俗语汇具有地方性特点, 体现在语言上, 又有了方言语义特点。禁忌既是一种风俗习惯, 也是一种语俗即语讳。在同一种民族语言中, 同一事物的禁忌直接为地方风俗习惯和方言所制约,而生出许多不同的说法。以下事象正可说明语义与民俗的密切关系。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