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誉减值黑鹅侵袭A股
商誉减值黑天鹅侵袭A股 编者按:在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证监会公布有影响力的的案子来,包括忽悠式重组,忽悠式并购。2014年以来,受政策面鼓励,A股市场并购重组日趋活跃,且2014年-2015年间A股市场曾爆发一轮牛市行情,并购价格也随二级市场估值的提升而水涨船高,一些并购项目估值远高于账面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由此产生大量商誉。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商誉余额由2013年末的2131.74亿元上升至2015年末的6487.10亿元,2016年9月末进一步攀升至9260.10亿元。由此估算,2016年商誉规模破万亿几乎板上钉钉。 巨大的商誉累积也正变为上市公司的风险源头,由此造成的上市公司业绩已经从黑天鹅变成了常态化。近期,《红周刊》刊文《吉艾科技巨额亏损之谜》,对吉艾科技预计2016年度亏损5.25亿元–5.3亿元一事做了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商誉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很可能是其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的公司利用对赌协议、并购拆分等方式隐匿或少确认商誉,将这部分转移到其他资产项下,形成资产性“收入”。在商誉减值操作中,有的公司尽管收购标的业绩缩水但却迟迟不采取商誉减值措施…… 对于当前商誉减值乱象,2月8日中国证监会在回复政协提案《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时表示,要加强并购重组监管,一方面加大并购重组审核力度,形成监管威慑;强化业绩补偿监管,引导市场估值回归;另一方面,加强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业务的信息披露监管;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承诺失信行为。 资本市场酝酿质变,重构生态的当下,商誉正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也有市场人士通过《红周刊》为此献言献策。对于商誉监管,本刊也将持续关注。万亿商誉面临减值危机■本刊记者林伟萍 资产并购狂潮下,业绩暴涨屡见不鲜。不过,随着2016年A股年报业绩的逐步披露,大额商誉减值并导致上市公司亏损的事件被频繁曝光,近万亿元商誉减值风险正逐渐浮出水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合计商誉价值就高达9200余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不出意外的话,2016年年报中,上市公司合计商誉价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商誉减值危机不仅在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表,更成了投资者甄别优质标的公司的“绊脚石”。业内人士表示,商誉是把“双刃剑”,过度依赖外延式并购提升业绩蕴藏巨大风险,建议投资者仔细甄别商誉过大上市公司的质地,谨慎对待主营业务乏善可陈、热衷于追逐概念,以及公司业绩过度依赖于并购对象的个股。商誉减值为公司业绩“埋地雷” 所谓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因企业自创商誉没有放到市场中进行公平交易,无法形成公允价值,企业一般只能谨慎地将这部分商誉做费用化处理。通常所说的商誉则是并购而来,没有买卖就没有商誉。 近年来,随着A股并购重组的增加,沪深两市的商誉金额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商誉额预计破万亿。伴随商誉资产爆发式增长,商誉减值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5年,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额分别为10.67亿元、16.06亿元、26.21亿元、79.23亿元。按照2016年三季度末商誉总额计算,如果商誉分别减值1%、5%、10%,那么减值额占2015年的净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0.37%、1.87%、3.74%。对于商誉占比偏高的创业板和新兴行业,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就个股而言,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沪深两市有100家上市公司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超过了50%,其中12家上市公司商誉甚至超过了净资产,其中,中科云网2016年三季度商誉金额高达1568万元,但其净资产只有71万元,商誉超过了其净资产的20倍。 “有交易才会产生商誉,当前的上市公司商誉规模是逐步累积起来的,尤其是创业板开通以来,A股市场上并购重组活动明显增加。”北京中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岩对《红周刊》记者解释说,近年来企业并购重组大增,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通常来说,经济越景气,公司内生增长势头越强,企业并购重组欲望越低。一旦经济低迷,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创企业仅靠内生增长保持业绩增长可能就比较困难,此时借助并购重组的外延式增长需求就会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之前IPO暂停,企业上市比较困难,借壳成为很多资产“曲线”上市的首选,而这其中就比较容易产生商誉。“无论是借壳上市还是上市公司引入优质资产,高溢价收购现象比较严重,而溢价越高,商誉就会越大,未来一旦购入资产业绩不及预期,负面影响就将随之而来。”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在我国经济整体转型背景下,上市公司未来并购重组行为预计还会较多。但是,一旦业绩成长承诺成泡影,商誉快速增长后的减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