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南农业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XXX
评阅人XXX
摘 要
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其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菌。其种类繁多,少数能使人致病,其他可使动物致病,偶尔可传染给人。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以及食品中毒或败血病。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品中毒常占首位或者第二位。据称在所有肉用动物中, 家禽显然对沙门氏菌最易感受。沙门氏菌易于在雏鸡肠道内定居与增殖,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鸡常见多发性传染病的细菌,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造成成年鸡产蛋等生产性能的下降[2]。所以在实脸上和生产实践上必须及时进行家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自19世纪后期,沙门氏菌首次被鉴定为人类的一种病原以来,检测方法学都是建立在采取感染病人的粪便或血液作为临床病料的基础上。随着DNA和抗体技术的发展,近20年间出现了很多改进的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可以在48 h内检出沙门氏菌。根据GB/T4789.4-2008,食品中沙门氏菌传统的检测方法有5个基本步骤: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生化试验、血清学分型鉴定。目前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按统计学取样方案为基础,25g食品为标准分析单位。本实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取10g鸡肠作为样品按照国标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
关键词:沙门氏菌 革兰氏阴性 食物中毒
目 录
前 言 4
1 材料与方法 4
1.1材料 4
1.1.1仪器 4
1.1.2 试剂 5
1.2 实验步骤 6
1.2.1 前增菌 6
1.2.2 增菌 7
1.2.3 分离 7
1.2.4 生化试验 7
1.2.5 血清学鉴定 9
2结果与分析 10
2.1 初步判断结果 10
2.2 生化实验初步鉴别结果 10
2.3 补做ONPG实验结果 11
2.4 血清学鉴定结果 11
2.5 结果报告 11
3 讨论 12
前 言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家禽、蛋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根据国际惯例,要求对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使大多数食物不含沙门氏菌,从而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
冰箱:2 ~5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
均质器。
振荡器。
电子天平:感量 0.1 g。
无菌锥形瓶:容量 500 mL,250 mL。
无菌吸管:1 mL(具 0.01 mL 刻度)、10 mL(具 0.1 mL 刻度)无菌培养皿:直径 90 mm。无菌试管:3 mm×50 mm、10 mm×75 mm。
pH 计或 pH 比色管或精密 pH 试纸。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缓冲蛋白胨水(BPW)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
亚硫酸铋(BS)琼脂
HE 琼脂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三糖铁(TSI)琼脂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
尿素琼脂(pH 7.2)
氰化钾(KCN)培养基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
邻硝基酚 β-D 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
丙二酸钠培养基
沙门氏菌 O 和 H 诊断血清。
生化鉴定试剂盒。
1.2.1 前增菌
称取10g(mL)鸡肠放入盛有90 mL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用1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于 36 ℃±1 ℃培养 8 h~18h。
1.2.2 增菌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10mLTTB内,于42℃±1℃培养18h~24h。同时另取1mL,转种于10mLSC内,于36℃±1℃培养18h~24h。
1.2.3 分离
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 BS 琼脂平板和HE琼脂平板。HE 琼脂平板于 36℃±1℃培养18h~24h, BS 琼脂平板于36℃±1℃培养40h~48 h,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各个平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