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论宜采取修正的相当因果关系说.pdf
||乏终奄汪|iI2017年第2期·主题研讨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论
宜采取修正的相 当因果关系说水
李冠煜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德国刑法学中的客观归责论并非完美的理论,在规范论、本体论和体系论方面存在严重缺
陷。在维持现行犯罪论体系的前提下,中国刑法学不应全面借鉴客观归责论。提倡客观归责论、反对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不仅无视客观归责论的不足,而且夸大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危机,值得深入
反思。客观归责论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并非对立关系,修正后的相当因果关系说部分采取了客观归责
方法论。批判客观归责论本身,并不等于否定客观归责方法论。修正的相当因果关系说更加契合我
国刑法理论,它应当成为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论的发展方向。我 国刑法因果关系论应当借鉴危险的现
实化说的判断框架,并引进结果的抽象化说和综合判断说 中的部分基准。
关键词:客观归责论;修正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危险的现实化说;结果的抽象化说;综合判断说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9512一(2017)02-0034-12
德国刑法学中的客观归责论 (objektiveZurechnungtheorie)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学界对 以下观
点几乎没有争议——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是根据两个相互依靠的原则来实现的:其一,一个由实施
行为人造成的结果,只能在行为人的举止行为为行为的客体创设了一个不是通过允许性风险所容忍
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也在具体的结果中实现时,才能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其二,当行为构成的范围
不包含阻碍这种危险及其作用时,那么归责就能够被取消。它很快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获得广泛
认同,与此有关的各种修正学说和大量解释方案也迅速涌现。②近年来,这一理论风靡我国,许多学者
作者简介:李冠煜。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本文系2016年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 目“污染环境罪的客观归责研究”(项 目编号:16FFXO15)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 [德]克劳斯 ·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 l卷),王世洲译,法律 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246页。
②参见[德]GuntherJakobs:《行南者 表象 客视的烯属》,神田宏译,《法 匕攻治》l993年第44卷l号,第309—311页;[日]山本高子:《灭
/帮Itfl~)~1法忙扣c于各客辊的烯属蒲》,《亚细亚法学)2013年第47卷2号,第61—87页;[日]山中敬一:《刑法c二扫c于弓客靓的烯属 理
蒲》,成文堂1997年版,第 1页以下;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增补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l2年版,第 144—146页。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论宜采取修正的相当因果关系说
主张,对其应予以适当借鉴。③但笔者认为,该说在规范论、本体论和体系论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中国
刑法学不应全面借鉴客观归责论,完善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论要另辟蹊径。
一
、 客观归责本体论的问题
客观归责论的三个下位规则并非完美无缺,从而可以构成对其本体论的批判。
(一)关于不允许性风险的创设
对于被允许性风险判断的复杂性,客观归责论提出者 自己也承认,它在多种多样的关系中使用
着,还不完全清楚其意义和体系性地位。在此,一个举止行为创设了一种在法律上有重要意义的风
险,但是,这种风险一般 (不依赖于具体案件)是可以允许的,据此,应与正当化根据不同而排除归
责。④可是,这不仅会混淆生活中的风险和法律上的风险,而且会造成判断标准的不统一。
进一步而言,该论也是通过引人相当性的判断模式来进行风险判断的。简言之,法官进行的是所
谓 “客观一事后预测”(sog.objektiv—nachtraeglichePrognose),判断时点是行为后,判断基础是行为时
一 个理智的人已经认识或能够认识的事实以及行为人认识或可能认识的事实。⑤这一看似理想的方
案实则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由于考虑了行为人的认识能力,适用结果容易为个人标准所左右,从而违
反了客观归责论的自身定位。对此,有学者提出,危险判断的资料应当是事后查明的行为当时存在的
全部客观事实,与任何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铁建设函【2023】50号 铁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内部监督工作指南(OCR).pdf
- 医疗病例讨论护理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PPT模板.pptx VIP
- 东华大学2022-2023学年第1学期《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附标准答案.docx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doc
- Q_ZFZY 0028S-2019蜂胶乙醇提取物.pdf
- 痛经(针灸治疗学).pptx VIP
- 【问卷模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调查问卷.pdf VIP
- 八年级主题班会-PPT.ppt
- 柴油发电机安装注意要点.docx VIP
- 心理健康教育C证面试材料22个题目参考 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