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贺姓宝宝生肖年取名字大全-周易测名字分数
来源:金榜起名网2012-10-12 10:41阅读次数:1813
贺姓简介
贺姓,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
贺(hè)姓,据1998年统计,是第97大姓。 《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详尽的答案:“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恒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另外, 《姓氏考略》也指出:“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 《姓纂》则记载说:“齐公族庆公之后。”从以上这些考据资料,对于贺氏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贺姓是从庆氏改过来的,改姓的缘故,是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而庆氏,原来是周朝齐国的公族,是曾经称霸春秋的齐桓公的后代,而齐国的始祖又是那位辅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则后世的贺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实际上,贺姓的渊源,尚不仅止于姜太公,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比黄帝更早的神农氏,因为姜太公是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居于姜水,他的后裔就以姜为姓,而《左传》上也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
姓氏起源
贺(hè)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源流二
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贺氏原为庆氏。后因避讳而改为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庆氏,姜姓,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也。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为氏者。”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无亏,(起名网:)后来无亏有子庆克。庆克的儿子名封,以父亲的字为姓氏,叫庆封,从此其子孙便相继以庆为姓氏,于是便有了庆氏。
贺姓 据史书记载说,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因与右相崔杼有矛盾,于是乘崔杼家中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攻杀崔杼的儿子,灭了崔氏,后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的大族田、鲍、高、荣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直到东汉安帝时,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封的裔孙才由庆姓改为意思相近的贺姓。此即《元和姓纂》所云:“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双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因为当时全国都避讳“庆”宇,所以凡姓庆者均改为贺氏。 贺氏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为庆氏的,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贺拔、贺敦等姓氏都改为单姓贺氏,从而形成了河南郡望。[1]
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
历史发展
贺氏虽然只有 1800多年历史,但分布比较广泛,繁衍昌盛。在历史上,贺氏也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的孙子贺劭任中书令,贺劭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贺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而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西晋名臣贺循,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