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效果探析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评价两组的疗效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1.07%,对照组有效率达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伴血压升高者给予控制血压、伴高血脂着给予降脂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
3次/d,一个疗程21 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入,2次/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7、14、21 d后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同时检测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生化指标、心电图,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等。NIHSS评分标准,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改善:NIHSS评分减少46%~89%;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或评分增加。总有效=基本痊愈+改善+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治疗7、14、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丁苯酞是我国脑血管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化学新药,具有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线粒体,减少脑细胞死亡的双重作用机制[6-7]。丁苯酞可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减少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活性,作用于脑缺血的多个环节发挥抗脑缺血作用,改善脑缺血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脑水肿、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代谢,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血栓形成,故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抑制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依达拉奉可以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元细胞标志,脑梗死的初期其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给予本品可以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8];同时它可以降低自由基浓度水平,减少缺血半暗带亮度,且可较为有效的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愈后[9]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并且用药安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守莲,王雁.分水岭脑梗死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6):592-593.
[2]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8-179.
[3]王健松,郭来敬,胡大一.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0,25(23):2111-2114.
[4]李健辉,王化贤,吕建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15,18(20):62.
[5]郭倩,黄文娟,张侠,等.羟乙基淀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8-19.
[6]胡登科,张晓敏.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3):6-8.
[7]张俊玲.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3,16(17):44-45.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3-314.
[9]张群谦,闫文学.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57-58.
(收稿日期:2016-02-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