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兼读制硕士课程毕业同学专访.PDFVIP

四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兼读制硕士课程毕业同学专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兼读制硕士课程毕业同学专访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 Volume 1 創刊號 (2006) : 香港的城市風貌和城 Article 14 市發展 9-2006 四位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兼讀制碩士課程 畢業同學專訪 Shun Hing CHAN Hoi Wing WONG Xiaodao LIAN G Panger WON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 .hk/mcsln Part of the 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順馨、黃海榮、小島、小土 (2006) 。四位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兼讀制碩士課程畢業同學專訪。文化研究@嶺南, 1。檢自:.hk/mcsln/vol1/iss1/14/ 。 This 人物專訪 Interview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 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administrator of Di 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MCS-eMagazine-feature person(s) [人物專訪] issue no.1, May, 2006 四位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兼讀制碩士課程畢業同學專訪 人,英文可作 person ,希臘文 prospon ,有「臉面」 (face) 、「表情」(expression) 、 「角色」(role)之意。拉丁文 persona 引申為演員用以表演一角色所戴之「面具」(mask) 。 除下平日的面具,不見得就是真面目 。面具更不一定就是虛假與虛偽 。但是除下那些好 壞、真假、高低、雅俗等等截然二分的面紗,如其所如的照看,相信立體豐富的面譜就 在眼前 。不只學者們的 everyday life practice 大有學問,非學院者 intellectualized practice 更應公諸同好.這就是我們此欄的志趣 。 「每個人背後都應該有一科文化研究」 請不要笑,這不是挪用電影《斷背山》的對白作題目,而是來自本刊今期人 物專訪的主角──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MCS )幾位畢業同學的心底話。 四個來自不同專業,有著不同背景的人:彭志銘 (彭) 、俞若玟 (Cally) 、曹文傑 (小 曹) 、蕭永豪 (阿蕭) ,與E-Magazine 一起分享他們兩年的 「文化研究 」學習經 歷,以及 「文化研究 」與個人生活的扣連體會。訪問過程中有爭論,有提問,也 有對話,時而嚴肅,時而玩笑,倒像一次家庭成員的聚會。 文化研究的「用」 香港社會以經濟掛帥,有意進修的人士在計劃進修時可能只會一窩蜂選擇有 關商業及財務的課程,與之相比,文化研究好像「欲速則不達」。對於後者的「用」, 身為中學老師的蕭永豪自有一番感觸:「其實文化研究最好的地方就是不要每樣 事也要講有沒有「用」,這是很功利的看法。文化研究幫助我們看事物,而不只 他們是否有用。「用」不一定是經濟的用,文化研究給予我看事物的新面向。在 講求有冇用的時候我們都很短視,不會很長遠看一件事,用是不能衝量的。我上 馬國明老師的 Urban Culture 課,讓我認識以前不太意識的倫理關係。一些小商 店,原來它們的生存價值不只有地價,亦不限於貨品夠不夠新、能否提供最新穎 的東西給顧客,其人與人的關係和大型連鎖店不同,本身就盛載著歷史,體現了 香港的轉變和延續。從現今經濟的角度來看,連根拔起他們就最好,多建商業大 廈便好。文化研究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讓我思考不是每樣事情都只以是否有用來衡 量。」 從事出版業的彭志銘亦說:「文化研究就像一碟大雜燴,我們所學習的並不 1 是在學習那時用,他日用的才是最重要的。文化研究不只是一個學科,它根本就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