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批判地域主义潮流——“地区建筑师”的东西方对比解读
建筑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 术走廊,宽度从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题,间杂小型美术馆,艺 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三、生态环保的材料处理手法 整个校园建筑结构形式采用的是当地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 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是在这种体系中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并充分利用手工 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 形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后墙体系。屋顶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与 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在夏热冬冷 地区减少空调使用,节约资源 宁波历史博物馆 这种对于旧材料的创新使用还体现在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中。王澍对于这种旧砖瓦以及陶片的应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24M高的瓦爿墙。同时,他还运用江南特色毛竹制成特殊模版清水混凝土墙。他大量回收材料节约资源,循环建造,不仅体现了中国这一传统美德,而且体现了宁波地域的传统建筑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也很契合历史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的理念。 宁波历史博物馆 四、中国式的文人隐含的表达手法 王澍王澍并没有创造一个充实的建筑实体,其建筑作品采用的元素也不算丰 富,甚至给人一种略显单薄的感觉。然而,在中国文人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他的作 品就显得自然了。他想创造的充实其实是一种使用者富裕的建筑实体上的思想的 充实,是感受、经验和回忆的充实。他爸设计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寻觅和创造建筑 中的一种程序的诱发上面。他把唤起人联想的诱发因子理解成空间中事件的激发 器,每一个程序都有一连串事件编写其中,这些程序激发事件,创造经验的联想, 与此同时场地产生意义。这就与中国文人一种隐喻的表达手法相类似,实体往往 简略,并且不具备深刻的含义,而共同创造的意境却是表达了深远的意味。 例如王澍自宅,他将小卧室里的两扇门所形成的空间进行新的定义,抛弃园林作为们的功能而仅保留了他们的空间,把他们当作两个可以穿过的洞。两个洞中间一堵不宽的墙,形成一个适合绕墙追逐的游戏空间。他打破了原有空间使用惯性,叠加了一种新的曲径分岔的体验方式。 王澍自宅 影响建筑师创作观的因素 我之所以为我,而你之所以为你 东西方地域建筑师对比与总结安藤忠雄——马里奥博塔——刘家琨 一、历史观 二、自然观 三、场所精神 四、审美偏好(包括材料和颜色) 一、历史观 安藤忠雄——日本传统文化积淀,禅文化(水之教堂) 一、历史观 马里奥博塔——继承了古典理性主义的特征,提取几何元素 一、历史观 刘家琨——此时此地的观点,回到当时当地的场景 二、自然观 安藤忠雄——与自然交谈,一种共生的理念 二、自然观 马里奥博塔——将人们带到提契诺的自然风貌中。 二、自然观 刘家琨——利用自然景观,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创造亲切感 三、场所精神 安藤忠雄——传递丰富的人类经验,从朴素的空间获得惊喜 三、场所精神 马里奥博塔——把地方风格与自然影响揉合创造一种具有历史延 续性的场所感 三、场所精神 刘家琨——对场景环境的解析将其作为资源,解决当下的问题, 从而使其渗透一种浓厚的场所感 四、审美偏好(包括材料和颜色) ——安藤忠雄 四、审美偏好(包括材料和颜色) ——马里奥博塔 四、审美偏好(包括材料和颜色) ——刘家琨 四、审美偏好(包括材料和颜色) ——刘家琨 * * 五、对于历史和地理的隐喻 博塔在建筑创作过程中,通过形式上对自然环境的抽象、对历史传统与地域特征的暗示,形成建筑文脉的隐喻逻辑 窗户所起的沟通建筑室内与自然环境的作用 窗的隐喻 埃夫里大教堂半圆拱窗 圣阿波斯图罗教堂圆拱窗 门券的隐喻 对传统的哥特教堂门券形式的隐喻,隐含了人们对于教堂建筑的记忆,构成了对历史文脉的回应 巴黎圣母院局部 圣安东尼奥·阿贝特教区教堂 历史的隐喻 对城市沿岸现代建筑设计忽略环境因素的批判 波洛米尼 圣·卡罗教堂木质模型 模型隐喻在城市中寻找另一半历史记忆 卢加诺艺术博物馆纪念波洛米尼诞辰400周年展览所建 高33m 刘家琨 从文学青年到一线建筑师 设计理念:此时此刻,处理现实 影响因素:文学艺术,中国当代建造技术 具体表现:材料的创新处理以及对环境场 地现状的尊重 简 介 背景经历: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 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 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 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要设计思想:刘家琨以直面现实,处理现实为建筑设 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