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博伊斯
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博伊斯 他的名字是20世纪西方艺术的一个Logo,艺术史上的公共话题,就像毕加索、杜尚或者安迪1986年去世,但他对20世纪后半叶产生的影响到现在仍未消失,并且也不局限于艺术领域
博伊斯“来”中国
博伊斯(JosephBeuys)的艺术语录被手抄在各种大小黑板上,挂上墙面,成为连接中央美院美术馆两层展厅的一条“线索”。这些零落片语并不能就此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意义上的博伊斯,但如果不仔细阅读它们,展厅里呈示的作品――写了字的玻璃瓶、签名海报、明信片、老唱片、行为录像,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都难以真正进入
“黑板”本来就是博伊斯发掘的个体符号,一如油脂、毛毡、蜜蜂和兔子。上世纪70年代初,博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期间完成了行为装置:“一百天的对话”,他跟人谈了100天,其间用到大量黑板来书写,最后这些黑板一并付诸展出。“几十块黑板放在地上,极为动人,寓意深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告诉本刊。在他看来,这是博伊斯相当激动人心的一次行为。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博伊斯研究的学者,朱青生这次受邀担任“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的策展人
关于博伊斯,不管喜欢不喜欢,看得懂看不懂,他的名字是20世纪西方艺术的一个Logo,艺术史上的公共话题,就像毕加索、杜尚或者安迪1986年去世,但他对20世纪后半叶产生的影响到现在仍未消失,并且也不局限于艺术领域。博伊斯的传记作家称他为“当世的艺术家、预言者和导师的三位一体”,在某次访谈录像里,博伊斯也自认是多重身份的人: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所实践的“艺术介入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拆卸并重装了当代艺术系统: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雕塑”(SozialePlastik),使人类社会转变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博伊斯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作品超过400件。“我们做这个展览,是用中国学者的眼光和方法来呈现博伊斯。”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接受本刊采访时说。2006年,当时还在广东美术馆的王璜生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人同去德国访问,在杜塞尔多夫,他们参观了收藏博伊斯作品的莫伊兰美术馆。王璜生说,那家美术馆的藏品主要来自凡最早期的艺术资助者。20世纪50年代初,从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毕业后的博伊斯遭遇创作困境和失恋,他自闭于人生谷底,最后被凡家美术馆已经谈到在中国合作举办博伊斯展的想法,可几番周折,达成的意向又搁置了。几年后,已调任中央美院美术馆的王璜生在德国遇到私人收藏家米歇尔“激浪派”(Fluxus)的东西闻名,也收有很多博伊斯的作品、资料,这让多年前搁置的展览计划重生了可能性。但博格提出,他希望以转让而非借展的方式合作,要求有中国机构或私人在展览前确定购藏这批作品。经过一年多商谈,上海昊美术馆最终成为博伊斯作品的收藏者
展品中比较重要的是7件装置和7部影像。从现场看,装置主要为7个玻璃柜,里面有博伊斯生前亲手装置的日常物品:标识性的毡帽,书,小本,唱片等等。王璜生介绍,这样的柜子在欧美很多美术馆里都有收藏。7部影像中,包括博伊斯两次著名行为作品的录像:《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以及《我喜欢美国,美国也喜欢我》。朱青生说,博伊斯很多作品都是录像,不是实物,所以展览现在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大型装置。“这400多件展品不代表博伊斯的水平,但大致能呈现博伊斯的创作情况。”他们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主要是关于问题的揭示,所以这是一个偏重文献意义的展览
我们还需要这样重读博伊斯吗?
博伊斯作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尤其德国,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战争创伤被掩藏于重归稳定的生活之下,失落和希望之间,滋养出各种反思社会政治文化的新方式
1965年,博伊斯在画廊的一个封闭空间里进行了他著名的行为表演――“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窗外拥挤着好奇又兴奋的人群,房间里的博伊斯在自己头上涂满蜂蜜再覆盖金箔,形神如“巫师”,怀抱一只死兔子在房间里或坐或走。他不时抚摸着兔子喃喃低语,甚至抱起兔子仔细凑近墙上悬挂的那些绘画作品,像是要让它看得更清楚些。在行为末尾,观众被鱼贯放入房间,而博伊斯回到入口处的座位上,怀抱死兔子漠视众人走过。这次表演被认为是博伊斯对“艺术是什么”的最高阐释,博伊斯自己对作品的阐释却很简单,他借用动物来表达人类的局限性,“即使是已经死了的动物也比带着固执理性的人保有更多它的力量”
博伊斯出生在德国港口城市克雷菲尔德(Krefeld)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30年后随父母搬到林登。少年时代他曾逃学随马戏团流浪演出,也进过一家植物油脂厂做工,这些个体经历都在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转变为观念元素,诸如和动物的关系、对油脂的感受代入。1940年,19岁的博伊斯应征入伍德国空军。他被分派在欧洲战场,亲历了战争的残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