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探讨概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探讨概况

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研究概况   [摘要]糖尿病主要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也不相同,常用的方法仍然为化学药物诱导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敲除型,自发性动物模型等实验方法也逐渐应用。各种制作方法的优势及怎样制备,了解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并应用研究,对临床上如何更好的治疗糖尿病患者意义重大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综述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41-05 仅用空腹血糖指标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提出的,即FPG16.65mmol/L。STZ诱导糖尿时,存在剂量不同,制作的动物模型往往差异性很大。查阅文献中有一次腹腔给药45mg/kg、65mg/kg、90mg/kg、200mg/kg等的研究,基本上一次性大剂量注射STZ,建立的大鼠模型类似于1型糖尿病。利用此种注射STZ诱导的动物模型,能够破坏哺乳动物的胰岛β细胞,这种造模方式类似1型糖尿病的造模方式。但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这点有待提高 张琴等在2004年设计用饮食失节法配合STZ联合用药,STZ的用量为50mg/kg,并且是一次性的腹腔注射。并配合不规则饲养并配合高热量饲料,72h后血糖持续大于16.7mmol/L,表明了造模成功。王保伟等高脂饲料喂养大鼠4周后,腹腔注射STZ 30mg/kg造模成功。利用小剂量并且分次给药STZ的方法能够做出类似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可以有效的模拟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并且动物死亡率相对减少,是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理想动物模型 桂莉等在2010年设计实验室中对SD雄性大鼠以高脂高胆固醇喂养配合STZ联合用药,以高脂高醇食物灌胃加糖水喂养,2个月后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20mg/kg分两次给药,可以建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且成活率90%,且有较好的稳定性。特殊膳食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由Houssay和Martinez在1947年首先报道。张松筠等在实验中把50只SD大鼠高脂饮食但仅24只被纳入食源性肥胖组,并且成模率高达100%,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制作出糖尿病动物模型。但实验中50只大鼠仅有24只被纳入食源性肥胖组,其余小鼠体重均保持正常。此种方法在实验中大鼠选择上,比较浪费,但只要符合食源性肥胖组的大鼠,造模成功率又相当高,此种方法造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3四氧嘧啶与链脲佐菌素联合用药 Alloxan与STZ两种药物均是一种β细胞毒剂,通过使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而建立起大鼠模型。目前临床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为这两种药物诱导动物。但二者单独使用时毒副作用都很强,不利于制作出类似人类病理机制的模型,并且模型成功率较低。STZ较之于Alloxan实验中更为常用,优点为成模快,较稳定,种属选择性不强,组织毒性相对较小等优点。刘晟等在2008年时实验中利用四氧嘧啶与链脲佐菌素联合用药实验中6只雄性狗,其中五只出现高血糖现象,平均达(22.7±3.2)mmol/L,胰岛素用量从2U/d增至(21.4±2.4)U/d。但有3只雌性狗死亡。两种药物联合用药的好处在于用药小,对动物的肝肾损伤小,但雌性狗不耐受出现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在给药后在特定时间内为了防止低血糖或者预防成模后的高血糖,需要及时给与一定剂量的葡萄糖。   3.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1975年由Goto等在白化的Wistar大鼠中选出血糖较高的大鼠进行培养即GK大鼠,它具有血糖轻度升高,胰岛素分泌能力低,胰腺β细胞团块量减少等特点。胡泊洋等在实验中从第13周龄起连续监测GK大鼠的基础血糖值、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饲养到24~32周时,大鼠表现出了明显的糖尿病特征,且大鼠的死亡率很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凋亡是导致高血糖和代谢性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大鼠虽然能很好的模拟人类发病机制,但模型很难建立,需要很长的造模时间,并且成活率较低,造模难度大,实验研究中受到局限 Zucker肥胖大鼠的“肥胖基因”(fa)的是1961年Zucker兄弟发现的,fa基因缺陷的纯合子个体(fa/fa),具有肥胖、高糖皮质激素、高血压糖耐量减低等特点。在2型糖尿病动物研究中常用Zucker肥胖大鼠 NSY小鼠是从Jcl-ICR小鼠亲株近交系小鼠,选择葡萄糖耐量低的小鼠进行繁殖。它具有年龄依赖性自发性糖尿病特点。但造模时间久,胰岛素的抵抗在12周龄时仍不明显。如控制饮食则病情发展更慢,高脂食品能够加速疾病的发生过程 OLETF大鼠是1984年日本一家制药公司杂交出来的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其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mRNA的表达完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