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匠心传――解读海派砚雕鼻祖陈端友`
大匠心传――解读海派砚雕鼻祖陈端友 梓庆削木为?L,?L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L,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L,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c!”
匠心之传
这是公元两千多年前,庄子在《外篇“梓庆”的手工艺人的精妙阐述。鲁国木匠梓庆现已不可考据,而其在做工之前静心聚气,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想法,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最后进入物我俩忘之境界的情状却令人印象深刻。而后梓庆进入山林,观察选择木材,再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以工匠的纯真本性融合材料的自然天性,才制作出精妙似鬼神之工的器物。梓庆篇虽然仅百余字,但其朴实无华地描述了一位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神境界与风骨,使今人得以一窥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工匠精神”
梓庆所处的先秦时期,工艺器具多作为祭祀和膜拜之物而存在,跨越到晚清及近代,手工艺品更多地被当作赏玩和实用之物而留存。手工艺品功能的嬗变,并没有使其失却该有的匠人初心,梓庆的境界与风骨,仍然被倔强地延承下来,而这其中的翘楚当属海派砚雕的开山鼻祖――陈氏端友
近代琢砚艺术大师陈端友为人淳朴耿介,不谐于俗。每作砚常倾数年、乃至十数年为之,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为神功,凡制砚雕刻精细至极而不失雅致,而其砚盒亦择佳材自制,与砚天合。陈端友鬼斧神工之技,令后继者望尘莫及,其匠心足可比肩先秦艺人梓庆
匠艺之路
作为江南地区最先开埠的上海,一向是吴、越两地文化的某种延续,近代更是云集了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各地的商贩走卒、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久而久之,逐渐孕育成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民国初期上海商贸繁荣、文化发展所导致的虹吸效应,使得周边各类文化精英汇聚到了上海,海派砚雕鼻祖陈端友也正是此时来到了上海
陈端友出生于江苏常熟农村王市小镇,童年时就受到住宅附近雕花店木工师傅的影响,喜爱手艺。由于家贫,他十三岁才进私学。父亲早逝后由其伯夫荐往扬州“问古斋”碑帖店当学徒,拜碑刻、砚刻高手张太平为师。在杨州学艺五年期间,主要学的是碑刻与传统砚刻技艺,特别是在碑上刻字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这是陈端友砚刻技艺的第一阶段,那时他所刻的砚是简洁传统之造型,并不留款名
1912年其师张太平携陈端友来沪,在东新里新开了店铺制砚营生。仅仅七个月,张太平去世,其子就把店铺交与陈端友经营,而陈氏也不善经营,勉强维持了五年,“问古斋”便告歇业。自1917年冬起,陈端友便在家中刻砚。此期间,他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结识了书画名家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园等人,因而得以经常参加画社的定期活动,常与这些画家们切磋探讨,所获颇多。应该说这一段与画家群体的交谊是陈端友文化情操和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刻砚水准得以提升的第二阶段
以本人之管见,作为一名手工艺匠人,在所从事的手工艺术雕刻的相关领域里,如果没有传统中国书画和艺术的涵养,没有深入中国绘画的堂奥,而想要提升自己的工艺美术水准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仅仅是聪明机巧、抄袭他人,终究成不了大器,结果是昙花一现。以陈端友为例,其后来所雕刻的“虹松”砚、“双雁”砚、“松岩”砚等,其砚形图案表明他在与传统画家的交流中,受绘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绘画中相关的构图法则,刻砚水准已在其师傅张太平传教的基础之上有了明显的跃升
而此后陈端友在赞助人医师余伯陶家中十几年雕砚的经历,则成为陈端友砚刻水准升华的第三阶段,也达到其手工技艺的最高峰。由于余伯陶赏识酷爱陈端友的雕砚艺术,自1936年始,余伯陶便聘请陈端友到家中为其制砚。余伯陶对此不惜工本,非常豁达,除对陈端友保证生活供养以外,还每月支付其高于当时手艺人很多的薪水。而余伯陶对陈端友只有二个要求:其一,刻砚不模仿老砚,设计创新;其二,砚制作完工后要落款。无新设计时,可琢磨、甚至游玩。一旦有新的设计开始雕刻后,也不计时间,何时想休息就休息,何时想刻再刻,这对于陈端友来说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余伯陶爱才、惜才,成为发现并造就海派砚雕巨匠的伯乐
在这段无忧、宽裕的时光里,陈端友陆续创新刻制出具有青铜器浮雕图案的砚台,其刀工细腻,图纹规范,比例精确,深浅得当。而后,陈氏接触到苏州顾二娘所刻制的竹编砚,以此得到启发,在写实仿真砚的创作过程中一发而不可收。在此期间,陈端友制砚更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超越了其所借鉴的顾二娘的制砚尺度,达到宫廷艺术的水准。而这些不惜工本,全身心力雕刻而成的写实仿真砚,不仅符合其赞助人医师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