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守护者思想新型解读.doc

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守护者思想新型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守护者思想新型解读

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守护者思想的新型解读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经过了众多文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学者不断的研究,在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研究已经是极为丰富。但是研究者大多是遵循文学评论的学术研究范式,是规范严谨的理性研究。但对这部小说而言,理性研究并不能穷尽作者在作品中个人理想方面的文学价值。所以本文尝试使用接受美学理论,通过感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霍尔顿的“守望者”愿景和探索如何做好一个“守望者”,由此尝试进入作品、进入作者,体验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思考和愿望,探究作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性,对其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麦田守望者;霍尔顿的愿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7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1951年出版的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年仅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在进入成人社会前的矛盾、挣扎心理的自我反映为主线,用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特色,生动、细致的描写了一名少年如何从儿童的天真走向成人的“成熟”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成长中复杂矛盾和充满纠结的内心世界,提出了如何保护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如何延续人类的善性与纯真的重要命题。小说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特别是对那个时代青少年的语言特征的准确把握,成为了小说持久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小说对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反叛、性行为、异化、死亡倾向等细致人微的描写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小说广泛流行,经久不衰”[1]。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主要是从小说主题、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的心理、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学者从社会学意义上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但是从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研究者大多是遵循文学评论的学术研究范式,从作品的学术意义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且是较为严谨的理性思考价值取向。作为学术研究,理性的思考本无可厚非的,非此不足以显示学术研究之严谨与科学。但是笔者总以为文学属于艺术范畴,纯理性的文学评价取向固然有助于提高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水准,却使得文学作品本身显得干巴、死板,缺乏艺术生命力。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生命力并非是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的,其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所以,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为支撑,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阅读感悟,从对文学作品的个人感性理解视角来分析该部作品,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读出作者的内心和愿景 一、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H.R.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H.R.姚斯的《提出挑战的文学史》(1969)和W.伊泽尔的《本文的号召结构》是接受美学实践的开山著作。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接受是读者以自身的审美经验进行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它会发掘出作品中隐含的种种意蕴。艺术品本身并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所以再经典的作品也只有当其处于读者接受的过程中才以作品意义存在。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路径,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接受美学理论将作者的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看做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认为:作者创造的文本在同读者建立起关系之前仅仅是作为文本的自然状态存在,只有当作者的文学文本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之后,才能突破了孤立的文本式的存在,成为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