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清甲午才能不再见甲午
认清甲午才能不再见甲午 甲午战争距今一百二十年了,许多相关的回忆文章、纪录片、书籍纷纷面世,但也有不少著述反而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再见甲午》一书,对于读者了解甲午战争的真相,极有帮助
中日甲午战争分为陆战、海战两部分,尤以海战牵动人心。当时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竟然全军覆没。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当下,对于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考问就没有停止过
以前的通说是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致使黄海大战失败;后来查明,所谓“昆明(昆明湖代指颐和园)换渤海”之说,纯属讹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因“避战求和,保存北洋实力”,也曾为千夫所指,待到《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简直成了“卖国贼”的代名词;但以近世的研究来看,李鸿章不仅对中日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始终是在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既然慈禧、李鸿章这些传统的“坏人”都不好问责,那光绪、翁同稣这些响当当的“主战派”自然更可免责了。但海战大败的责任总要有人来背,于是,一些“精明”的研究者找到了丁汝昌。他们认为这位丁提督(舰队司令)“堪称北洋舰队美中之一大不足”,并“从一定程度上葬送了这支舰队”
出身能决定一切吗?
有些研究者认为,丁汝昌的“不足”,首先是他不具备“海军专业背景”。丁汝昌是陆军出身,而且还是陆军中的骑兵。有人甚至说李鸿章为了举荐丁汝昌统率北洋海军,“不惜编造其过往经历,夸其曾经在长江水师管带炮船”。这种指责明显经不起推敲。在满朝清流时刻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李鸿章一举一动的环境下,伪造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人选的履历,可谓欺君罔上,难道不怕掉脑袋吗?
李鸿章的说法,那是有依据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丁汝昌投入刘铭传的铭军,而铭军在江苏常州、苏州一带进攻太平军时,系统内隶属过水师营,这是有案可查的。太平天国灭亡后,铭军北上“剿捻”,改水师为马队,丁汝昌又成了马队军官。诚然,长江上的水师与大洋上的海军不可同日而语,但北洋海军初建,到哪里去找既有战争经验,又有“海军专业背景”的统帅呢?其实,时任日本海军大臣的西乡从道、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也同样是陆军出身
自光绪四年(1878年)丁汝昌统领北洋兵船之后,就恶补近代海军知识,并于光绪六年亲率数百人的接舰团远赴英伦,完成了中国人首次独立驾驶巡洋舰回国的壮举。据亲历者回忆,在历时三个月的漫长航程中,丁汝昌经常亲自研读海图,制定航线。此后,又经十余年海上生活的历练,在琅威理等外籍军事顾问帮助下,这位善于学习的中年人彻底完成了从陆军军官向海军统帅的蜕变。他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场真正海战的洗礼。然而,自1866年的利萨海战之后,世界上又有哪个人有过这种机会呢?
虽然丁汝昌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海军提督的角色,但北洋舰队这支高科技队伍,需要更专业的指挥。因此,丁汝昌在舰队内部,主要负责总揽全局的人事、后勤、舰队活动方针等事务,而具体的舰队训练、指挥工作,则由在他之下的左、右翼总兵承担。左翼总兵林泰曾兼任“镇远”舰管带(舰长),右翼总兵刘步蟾兼任“定远”舰管带,二人均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且留学英国,具有极强的“海军专业背景”
阵形是胜负的关键吗?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与对面日本舰队中的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类似,其价值在于督战和激励舰队官兵的士气,而指挥舰队作战的技术重任,主要依靠两位总兵,特别是同在旗舰“定远”上的右翼总兵刘步蟾。我们应该相信他们以及各舰同样具有专业背景的管带,经多年训练、磨合后的阵法和战法,绝不至于有“严重失误”
有研究者称,北洋舰队列成单横阵即“一字雁行阵”,并始终以舰首向敌,来对抗日本海军的纵队阵形,是违背了近代海军作战中舰队行动的基本规律,以致惨败;还说“海战的实践多次表明”,纵队阵形才是最有效的。问题是在一百二十年前,这种“规律”恐怕还不存在,海战实践也尚未“多次”,离黄海海战最近的利萨海战,奥地利海军恰恰是用横阵击溃了排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从而使横阵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北洋舰队一直在追赶主流,而且成为主流,但日本想做的却是打败主流,所以在黄海海战后,纵队才取代横队成了“最有效的”阵形。其实,阵形并不是丁汝昌抑或刘步蟾能够选择的,而是由军舰的样式决定的。北洋舰队所有军舰的火力设计,都格外强调舰首方向,只有横阵才能使炮火威力最大化。如“定远”舰的四门305毫米主炮,两炮一组,分别安装在左右舷距舰首三分之一处,舰首对敌则可四炮齐发,如排成纵队以侧舷对敌,就只能用一组炮开火。两组主炮中间隔着高高的舰上建筑,另外一侧的两门主炮是转不过来的。山东威海市有“定远”的1:1复制舰,搞不清这个问题的研究者只要一看就明白了。同理,日本的绝大部分参战军舰,是强调舷侧火力的设计,因此以纵队迎敌是当然之举,并非指挥官有多么高明
喜欢拿阵形来攻击丁汝昌的研究者,其实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