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创业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拉山口创业者

阿拉山口的创业者   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来到阿拉山口,感受到了这座年轻城市的激情与活力,以及老山口创业者们的艰辛 他们娓娓道来的往事变迁,是这座西部边境小城最鲜活的历史。年长者说:阿拉山口是老山口人艰辛熬出来的城市 我们真信 阿拉山口作为城镇的历史并不长,也就26年 26年前,这里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边防部队在这里镇守着边关。800年前的成吉思汗和200年前的林则徐都曾从这儿走过,这里是迄今全国所有口岸城市中最年轻的一个 李承烈至今记得,26年前来到山口时,这里惟一的建筑就是一个小小的气象站。这个下过乡、扛过枪、上过大学的男人,当时适逢而立之年,他像一粒种子一样被命运的风刮到了这片土地上,从此在戈壁滩扎根立业 李承烈感慨万千,难抑自豪之情,因为这座年轻的城市,是1993年经由他一手规划出来的。2011年,阿拉山口立市,这座边境小城以他当年的规划为模版,开始了新一轮的市政建设。而年过六旬的他,面对记者的采访,竟显得有点不知如何表达 老山口 7月26日,李承烈和阿拉山口市群众文化体育管理中心主任曹天明,从不远的建筑工地赶来宾馆接受采访。山口正在建一个大型综合场馆,6万平方米,它将成为阿拉山口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李承烈作为城建专家被抽调到这个项目,既是总指挥,也是项目的把关者 曹天明最早来到阿拉山口是在土地局,比李承烈晚来六年,也算老山口了 “这个建筑集文化体育和便民服务为一体,部分场馆比如A区的体育馆今年年底可以交工,便民大厅明年年初可望投入使用,老百姓到时候交水电费等都可以在那里一站式完成。”曹天明说 李承烈是阿拉山口市人大副主任、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档案局局长。他说退休报告打上去,但还没有批下来,现在在这个在建项目上坚守着最后一班岗 李承烈是阿拉山口第一代建设者。1991年5月8日,他来到阿拉山口时,茫茫戈壁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房,只有一个小小的气象站。“气象站是1953年建设的,和边防哨所几乎同时建成。小小的二层楼建筑是山口当时最好的建筑了。” 当时,博乐市启动了阿拉山口口岸规划建设,李承烈的妻子在博乐,不愿调往奎屯,于是他就过来了。州建设局阿拉山口建设分局成立了一个城建办事处,由他负责,那年他33岁 李承烈望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追忆起那段往事:“当时由我带领三个人,他们是从设计院、质检站、城建抽调来的。规划,放线,打桩就我们几个。今天阿拉山口所有的道路框架,火车站广场,直对现在市政府的大路,天山街,友好路,都是1993年时规划的。在一张白纸上搞规划一定要考虑的长远,当时我的规划理念是,最起码20年不落后。我们学的是城市规划、乡村规划,惟独没有口岸规划。当时我把口岸按城市规划来设计,至今心里都深感欣慰。今天的阿拉山口,其基础骨架仍然健全,仍然能够适应建市的大环境,这让我感觉非常幸运。” 说来也巧,阿拉山口的棋盘式规划,是30年前李承烈到古城西安读书考察时受到的启发。“老祖宗搞出来的棋盘式方格网,东南西北门,很科学。阿拉山口地处巴尔鲁克山和阿尔套山之间的空地上,只要把城市建筑的迎风角改变一下就能照猫画虎了” 20多年过去,当年的道路依然笔直如新。“阿拉山口市现在的城市建设,包括树木,道路的宽度,道路的走向,城市的雏形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划在走。”曹天明说 阿拉山口26年的发展轨迹,李承烈和曹天明都是见证者。20多年前,李承烈在搞阿拉山口规划时,就想把它建成一座城市,是按城市建制来规划的。所以20余年后的阿拉山口虽已建市,但基本框架却无需大动,只是昔日的土坯房被扒掉了,从平房过渡到了楼房 昔日的阿拉山口,给老山口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风,一年160多天的8级大风,让一切变得天昏地暗,就像末日来临 “哦哟,大风,那大风可真是……你们来这几天没遇到风,那说明你们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李承烈笑着说 李承烈对初来山口时的景象记忆犹新,“刚来时住的是地窝子(在地面以下挖出的类似洞穴的住所),后来才搬进平房。冬天一场大风雪,早上起来门就被埋没了,得掏个洞从屋里爬出去。在我们阿拉山口,所有建筑物的门都是朝里开的,这是风雪地区的一个特点,门朝外是推不开的。” 说起阿拉山口从戈壁到新城的变化,李承烈显得万分激动,“那会儿从山口去博乐,只有一条国防土路,骑着摩托车进到博乐就成了土人,光能看到两个眼睛,得先去理发店把脸和头洗一下。” 在阿拉山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风吹石头跑,大雪埋房屋;刮风一身灰,下雨一身泥。” 上世纪90年代初,络绎不绝的客商前来阿拉山口投资。李承烈按规划给他们划地盘。扛着仪器,拿着尺子,客商们跟在他后面,放线,打桩。“这块是你的,这块是你的。”部队首长曾经送给他的六双胶皮底军用布鞋终于派上了用场,底子硬、耐磨,他穿上在戈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