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生物的感染及检查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溶细胞型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细胞的增生与转化 包涵体的形成 溶细胞型感染 1、概念: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可以复制出大量子代病毒,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2、常见病毒: 无包膜病毒、杀伤性强的病毒 3、机制: (1)抑制宿主细胞核酸、蛋白质的合成 (2)破坏宿主细胞的溶酶体 (3)损伤宿主细胞器 稳定状态感染 1、概念: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过程中,细胞不受破坏,病毒不断地通过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 2、常见病毒:包膜病毒 3、细胞变化:细胞膜 新抗原: 细胞膜融合:多核巨细胞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可以结合到宿主细胞 染色体DNA中,称为整合(integration) 细胞增生与转化 有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但不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反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如体外细胞培养证实,SV40病毒可促进细胞增殖,并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这些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称为细胞转化(cell transformation) 包涵体的形成 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浆或 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 结构,称为包涵体 。 (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 2.免疫病理损伤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自身免疫反应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持续性感染 ①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持续在体内,并不断排出体外 ②潜伏感染:病毒潜伏在体内,机体间歇发病。非发作期一般无病毒排出,如单纯疱疹病毒 ③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潜伏期相当长,一旦发病则呈亚急性进行性,病死率高如SSPE。 第五章 微生物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标本采集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根据不同病程,致病菌在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采取不同标本; 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否则在培养时应加入拮抗剂; 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送检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 (二)致病菌检验程序 二、血清学诊断 人体受致病菌感染后,其免疫系统被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量常随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价(滴度)的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称为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原则 1、早期取材:急性期 2、注意无菌操作与正确处理含菌标本 3、低温保存与尽快运送 血清学诊断标本 双份血清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鸡胚接种(egg inoculation) 动物接种(animal inoculation) 病毒的细胞培养 鸡胚培养 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 绒毛尿囊膜(allantocherion) 痘苗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尿囊腔(allantoic cavity) 接种部位 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卵黄囊(yolk sac) 嗜神经病毒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 * * * * * * 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 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制成。 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3-4周后,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亚单位疫苗:根据细菌抗原分析,查明不同致病菌的主要保护性免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