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衡拔罐

平衡拔罐 平衡拔罐.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平衡火罐的十种手法(我的听课笔记) 平衡火罐疗法 -----主讲老师:王辉 第一章 概论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最佳治疗原则: 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二 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第二章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 临床作用 1)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2)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2. 作用机理 1)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2)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脊髓或大脑皮层?CNS兴奋?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此点最重要) 4. 取位原则:(绝大部分治疗在背部) 1)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脊神经后根-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3)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取患侧。 5. 补泻原则: 1)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摩罐时的方向 2)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清还为补,重疾为泻 第三章 手法操作 一、行罐疗法 1. 要求 1)持久(保证一定时间); 2)有力 (达到一定力度); 3)手法要均匀(力度和速度不可忽大忽小),柔和; 4)节律,节奏; 5)逐渐加压,决定疗效,注意力的分配; 开始----轻;中间---重;结束---轻 闪罐——摩罐——抖罐——推罐——振罐 2. 注意事项: 1) 据患者不同体位,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火罐 2)一定注意勿烫伤,烧伤患者,留罐不宜太长,避免水泡产生 3)禁忌症同神经弹拨 局部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等不能做平衡火罐治疗; 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颈部:不超过胸锁乳突肌,勿刺激颈静脉窦,靠外侧;腹股沟等) 高热患者(成人39℃,儿童39.5℃以上) 3. 手法操作 (10个,每个手法分三步:操作-注意事项-应用) 1) 留罐(最简单,要求最高) a) 操作:5种大小不同大小的罐(常用3#,4# 和5# 罐) 用闪火法将火罐留于局部并保持一定时间。预热火罐,调整负压大小 b) 注意事项 ① 不同的年龄,性别,部位负压不同 颈部,留罐 5分钟 部位 大椎双侧肩关节,膻中留罐10分钟 其他部位 15分钟 ② 留罐排列:密排法:罐体间距小于4厘米 疏排法:罐体间距大于7厘米 c) 临床应用: 主要对风,寒,湿等所致的背,腰,骶,四肢及关节疼痛的患者;温经散寒,舒筋去湿。 d) 留罐的皮肤颜色诊断: 黑紫: 寒症 绛红:热,内热较多 水泡;湿浊 桔皮样:浊重 片状紫点:外伤 皱,灰白:气血虚 补 白点: 淤症 2) 闪罐 a) 操作: 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 留”的循环手法;沿着神经或膀胱经,从患者背部由左上-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行,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大声响。 b) 注意事项: ① 负压大(取决于闪火速度) ② 要连续,(连贯) c) 临床应用 ①开始手法,还用于体弱,年老,发病长,恢复期等 ② 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3) 摇罐 (使用率高)       a) 操作: 在留罐的基础上和缓摇动,负压中偏大,多方向摇动         b) 注意事项:负压中等,用力和缓,均匀       c) 临床应用:以补法形式出现,对体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