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社会认知课件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二、归因偏差 人们歪曲客观信息、背离正规推断规则而表现出来的特定归因偏爱称之为“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利性归因偏差 (四)忽视一致性信息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 基本归因偏差产生的原因 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由于个体的内在因素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更为突出、更引人注目,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的个人因素,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为什么在看待他人和看待自己时会存在上述这种差异? 一种最为可能的解释是: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知觉和认知的效果也不同。具体来说,作为行为者人们不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行动的,这时自己的行为就不那么突出,而影响自己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却很突出,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反过来,作为他人行为的观察者时,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知觉对象,而环境则成了模糊的知觉背景,所以人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自身。 (三)自利性归因偏差 自利性归因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导致“自利性归因偏差” 的原因 可以笼统地用哲学上关于人们利己本性的观点加以解释,即:人们都是利己的,因此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时,也必然要尽可能地使其有利于自己。 研究发现,自我服务偏差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高估自己 盲目乐观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立性 (四)忽视一致性信息 尽管凯利曾提出了三维理论,将一致性、差别性、一贯性信息作为归因推断的重要信息依据,并且特别强调一致性信息的重要性。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在实际的归因过程中,个体并未同等程度的使用凯利所提出的三种信息,特别是人们并未给与一致性信息以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视角的不同 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导致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二)自我保护价值 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可以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三)文化差异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将文化内化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了不同的归因方式。 (四)个性特征 一些研究者一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有的倾向于内部原因,有的倾向于外部原因;有的倾向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有的则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信息。如果在一项任务中,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只有少数人能成功,那么这少数人就可能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相反,如果一种任务或作业,大多数人都成功或完成得很好,少数人失败了或不能完成,那么这少数人就被公认为或自认为是缺乏能力的。同一线索也可以用来推断任务难度,若大多数人获得成功,说明任务比较容易,若多数人失败了,说明任务相对较难,从而成为一种判断任务难易的原因理念。 (六 )他人反应 人们对成败原因的知觉和解释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家长、教师、同伴和领导等,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这些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原因推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每一个个体,使每个人从他人的评价和自身体验中推断自己成败的原因,并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能否成功的认知。 (七)个人成败经历 一个人在经常的活动中一次次地成功或失败,日积月累,势必会使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我能够”或“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