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食品安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目录;基本术语 微生物: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些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其主要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容易变异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用更科学的说法便是食源性疾病;。在食源性疾病体系当中,包含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真菌毒素、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等,这也是全球公认的七大类食源性疾病。 ;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多数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那些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吊白块、马桶水的时候,鲜有人去深度关注被微生物污染过的食品导致的安全事件,即使如此,它的存在并没有因公众的忽略而消失。 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的祸首,据卫计委2014年发布的资料,全国上报到卫生计生委的案例就有有152件,而且中毒人数是5000多人,即使在不完整的资料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主要病因是由微生物病原而引起的达到3300多人。”;在食源性疾病体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包含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真菌毒素、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等,这也是全球公认的七大类食源性疾病。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了食源性疾病控制指南,我们可以看到,由生物因素构成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占到84%以上,这其中包括17种病菌、18种寄生虫和7种生物毒素。从而可以推导,控制食品当中微生物风险因素,对保障食品安全有多么重要。 ;细菌是污染食品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因此多数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都是针对细菌制定的。 食品中细菌来自内源和外源的污染,而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只是自然界细菌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在食品卫生学上被称为食品细菌。 ;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类群;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来源及污染食品的途径;微生物的来源及污染食品的途径;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 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 温度变化不大(10-25℃) 。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层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响,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离地面10-20厘米土层微生物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 ;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工业和生活污水,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多,并含有大量 的致病菌。 井水和泉水中细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细菌多,乡村上空雨水细菌少。 ;空气中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干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死,所以,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但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微生物的来源及污染食品的途径;微生物的来源及污染食品的途径;;面对强大的微生物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原料微生物的控制;3、使用于食品加工的原料(蔬菜等)必须清洗干净以减少微生物 4、原材料应新鲜,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和组织形态;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也不应受到污染。 5、对于无法常温储存的原材料,应采用冷链方式,保持冷藏、冷冻的储存条件。 6、农、副产品原材料在采收后,不应造成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和潜在危害,否则不应购入。 7、有发酵工艺的产品原材料,应严格控制保存条件,菌种应定期筛选、纯化、鉴定、防止杂菌污染、菌种退化和变异产毒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