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近代经济史 水利农之本,无水则无田——近代大荔、蒲城的旱灾和洛惠渠的修建.docx

近代经济史 水利农之本,无水则无田——近代大荔、蒲城的旱灾和洛惠渠的修建.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利农之本,无水则无田——近代大荔、蒲城的旱灾与洛惠渠的修建2010级历史学基地班王逸清 2010102001内容摘要:近代陕西旱灾频繁,其中大荔、蒲城两县尤为严重,对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解决陕西的旱荒,在杨虎城将军与李仪祉先生的主持下兴修了“关中八惠”,而以大荔、蒲城为主要灌区的洛惠渠正是其中之一。由于工程艰巨,洛惠渠于民国末始修筑完毕,因此对于近代大荔、蒲城农业的发展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但兴水利以保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仍是近代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关键词:大荔蒲城农业水利“王朝的衰落是同堤防灌溉工程的败坏失修一起发生的,并随即又引起粮食的歉收和整个经济的衰退。”美国学者珀金斯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这一现象的总结是值得思考的。近代中国的实际状况正是如此,作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当时的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伴随着农业经济衰退并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混乱局面。处于中国内陆半干旱区素以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经济支柱的陕西,在近代脆弱的社会环境之下爆发了连年的干旱与严重的饥荒。为解决干旱及其所导致的饥荒问题,清政府、民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甚至外国团体都做出过不少努力,然而如古人所言“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要从比较根本的方式上解决陕西农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水利建设。近代陕西省下辖九十多个县,各地各县遭受旱灾程度不一,水利建设也因地而异。秦东的渭南地区尤以相邻的大荔、蒲城两县在近代干旱中受灾最重,因此民国时期修筑的“关中八渠”其一洛惠渠就是以大荔、蒲城两县作为主要灌溉区的。然而计划修筑83公里,灌溉大荔、蒲城与华阴等县50多万亩农田的洛惠渠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未完成,民国时期以近代化程度极高、工程巨大坚固而闻名一时的洛惠渠工程直到建国后才发挥出其实际效用。目前对于洛惠渠的关注着眼点大多在水利工程本身上,在此试于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近代大荔、蒲城两县的旱灾以及洛惠渠修建的历史做一探究梳理,从农业经济发展与水利工程建设中丰富对近代陕西、尤其是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了解与认识。一、近代大荔、蒲城两县严重的旱灾北纬35°到40°之间是我国干旱出现几率最高的区域,而位于北纬31°到39°之间、处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交界处的陕西省正是干旱的多发区。干旱是陕西出现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农业自然灾害。历史上的陕西,流传着“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三十年遇大难”的说法。近代兵荒马乱、水利失修的陕西遭灾严重,大荔、蒲城两县更是连年干旱民不聊生。1、近代以来大荔、蒲城两县大旱不断陕西渭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以旱灾为最,全区干旱发生频率为71%,而大荔县的沿河滩和沙苑等地,是全区干旱发生频次最高的区域,其次则是东起大荔县高明乡经蒲城县的保南乡至富平县的曹村乡的干旱区。据方志记载,近代以来,渭南地区干旱未曾断绝,而大荔、蒲城两县始终最为严重(见附表)。1840—1934年大荔、蒲城旱灾情况简表年份大荔蒲城1846(道光二十六年)秋冬无雨,田园荒芜,粮价昂贵,饿死者不计其数。1862(同治元年)大旱,庄稼、草木皆枯,渭河干涸。 1877(光绪三年)夏、秋干旱,冬无宿麦,春夏赤地千里。 大饥荒,人相食,饿死者三分之二。1886(光绪十二年) 夏旱。1892(光绪十八年) 连续两年天旱歉收。1899(光绪二十五年)天气亢旱,秋禾被旱。1900(光绪二十六年)大旱,渭水几涸,人们用草根、树皮充饥。饥民多达数十万人。1901(光绪二十七年)春雨仍缺,二麦未种,种者皆干旱枯萎。1914(民国三年)大旱,夏秋田绝收,卖妻鬻子层出,逃亡者无数。1924(民国十三年)陕西遭灾四十余县,大、朝更甚。 1928(民国十七年)三年不雨,六料未收,十室九空,饿殍遍野。1929(民国十八年)全年持续大旱,麦多无收,秋又歉收。饥民遍野,草木为食,乃至树无完肤,草无完叶。大旱,赤地千里。1931(民国二十年)大旱、高温,旱蝗并作,夏秋作物收获相薄,民心惶恐,继续流亡。从表中可见,自1840年到1934年洛惠渠修建之前,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大荔、蒲城两县经历了十三次比较大的旱灾,其中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三年、民国十三年、民国十七年以及民国二十年的几次旱灾都持续了超过一年的时间。由干旱导致的饥荒持续蔓延,甚至不止一次出现“卖妻鬻子”、“人相食”的惨剧。陕西地区旱灾饥荒的严重情形由此可见一斑。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陕西严重旱荒陕西饥荒史上,有闻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之说。实际上,此次重大旱灾波及陕西、甘肃、山西、绥远、山东以及河南多省,而陕西为重灾区。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陕西持续五年干旱无雨,并引发蝗、疫等严重灾害,农业经济遭到巨大打击。此次旱灾对于饱受干旱之苦的陕西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