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心理学 之(十五)
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分开, 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应,2-6个月的孩子微笑不分人,分不开母亲和外人的差别,这种不分陌生人还是熟悉人,不分母亲还是其他人的微笑,是真正关系出现的一个微笑,是最早人类社交的标志,这个阶段叫共生阶段。 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5周),属反射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人的语音和面孔刺激引起的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二、共生期 2-6月 与母亲融为一体 没有你我概念 感觉不到被照顾 需求只能有限满足 随时待命、随时响应 婴儿常见行为 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 婴儿——哭闹不止 无征兆无理由的哭 妈妈能分辨几种哭? 哇、哇、哇...... 关注-翻译-回应 婴儿——咬手指 “脏,别乱咬!打小手!” 洗干净,尽情咬。 婴儿——扔东西 宝宝在床上玩玩具,把娃娃、积木往地上扔 妈妈的反映? “别扔了” 捡起来,孩子更带劲,呵斥 一起从床上往地上扔 一起和孩子捡起来 坐在地上再往床上扔 婴儿常见行为 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 不听话、不懂事 不爱干净、习惯不好 调皮、没有收检 成年人思维 妈妈快迟到了,快别闹了! 手很脏,别咬! 你再乱扔,就不让你玩了! 常见行为 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 宝宝希望我马上出现 宝宝喜欢熟悉的感觉 宝宝在享受扔的快乐 宝贝,妈妈来了 宝宝,给你奶嘴 妈妈陪你一起扔 宝宝思维 特别是1岁以前的经历 和1岁以前,下面这些行为紧密相关 。。。 想到什么? 有什么感受? 先看一个短片。。。 神奇在哪里呢?。。。 为什么顺产好: 神奇的不仅如何,我们看看,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怎样的能力。。。 听到妈妈的说话声比子宫的声音可能都大 婴儿出生后,偏爱父母的语言,胜过其它不熟悉的语言 一出生就能分辨说话的声音 沟通方式:哭 人天生就是语言专家 人在发育过程中丧失了很多能力,成人越来越在生活中只注意只属于自己语言的声音。 用一个词形容刚出生的婴儿:。。。 是不是具备了这些能力,就能顺利的适应现实生活呢?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宝宝还是会碰到很多困难,妈妈们还是会遇到很多烦恼,比如。。。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规律 动作发展的意义。。。 温尼科特:足够好的妈妈是不存在的。 婴儿感觉到自己的哭被错误翻译。 这种共生状态在什么时候发生改变呢? 我们来看看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宝宝哪些需要,如何回应 因为他嘴巴小,舌头大 妈妈会主动回应:抱起来,摇一摇,搭在胸口,轻拍背后。马上就不哭了 婴儿从一开始就喜欢听人声,因为他从小就听妈妈说话声,妈妈的心跳声, 这种声音最 “熟悉” 哭-有回应-需要被满足:世界是安全的舒适的 咬:研究细小物品和细节 磨牙(5、6个月以后) 解决:安慰嘴、磨牙棒 婴儿三宝:奶嘴、娃娃、沙 精细动作主要指小肌肉的动作,手的技巧、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配合能力 扔:好奇 缠线板的故事,缓解母亲不在带来的焦虑:在《超越快乐原则》中、18个月大的外孙,母亲经常不在家,扔出去,他就说 Foyt,相当于德语中的“去”;而每当他把缠线板拉回来,他就说Da,相当于德语中的“这里”。 1、扔:控制感,距离:安全 女儿最喜欢的:扔、被抛起来、被转 并肩作战了,站在一个位置,体会孩子的心情 跟妈妈 一块玩的乐趣,他还能模仿妈妈扔玩具的动作 教他一个从下往上扔的新动作 2、关系更融洽、玩东西的乐趣 通过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宝宝处在。。。 哭、咬、扔,这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仅有的不多的方式, 哭、咬、扔,这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仅有的不多的方式, 遗憾的是,有的妈妈不知道保护这些探索方式对孩子很重要, 更遗憾的是,有的妈妈知道保护这些方式很重要,但是没有时间和耐心 最遗憾的就是,有的妈妈知道重要,有时间,但是没有心情,情绪不好,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照顾的无微不至衔在嘴里。 从一些简单行为,可以看出宝宝和妈妈的交往方式,0-6个月宝宝和妈妈的关系,就是下面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 (十五) 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是动力心理学学派中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马勒自1930年开始在维也纳以一位孩童分析师的身份开始她的事业生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会精神专科医师。在1950年代,玛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她的观察方面的研究。 马勒在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并把她的观察范围扩展到正常婴儿和他们的母亲。通过对母婴相互作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马勒对发生在儿童内心的词语前心理过程进行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上海市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 标准图集-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df VIP
-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梳理与题型精讲(含解析).docx VIP
- GB51164-2016 钢铁企业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docx VIP
- y系列电机介绍.docx VIP
-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解读.pptx
- 2025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笔试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卷).docx VIP
-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pptx
- 2025年纪委监委专项遴选笔试模拟题及答案.doc VIP
- 工程力学 课件 1.2约束和约束反力.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