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案例分析.ppt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案例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案例分析

哈32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二)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案例分析 2005-4-19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一、目标策略 二、成就策略 三、情境策略 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它关 系到学生学习的长期效用,对 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和 消极的影响。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一、目标策略 二、成就策略 三、情境策略 目标策略 (一)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 (三)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 成就策略 [案例分析5] 赞叹带来了进步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式的干扰,每每向小女孩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 [案例分析6]魏书生轶事 特级教师魏书生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东晨,学习成绩虽差,但热心公务、勤于劳作。在魏老师的提议与引导下,同学们选举他做管理生活与劳动的班干部。王东晨极为振奋,学习来劲了,班级里的生活与劳动工作也干得很出色。 情境策略 [案例分析7] 由“对数”引起的震惊 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对数》课是这样引入的:说到对数,我就想起伽利略的一句话,‘给我空间、时间和对数,我可以创造尽我的力量来免除计算的困难和繁重,许多人被讨厌的计算吓得不敢学数学了。’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更说得好:对数可以把几个月的计算减少到几天完成,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一倍。对数有这样大的魔力吗?让我们学会它,来验证一下。” [案例分析8] 一位特级教师讲“摩擦力” 讲课开始,老师提出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下,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语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摩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 [案例分析9]摩擦力的思考 有位初中物理教师教摩擦力一节。一上课,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只盛油,一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一个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教师只花了十几分钟就讲清楚了有关的知识。 [案例分析10] 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有位数学教师在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他设计了如下的游戏情节: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让他从离门3米远处笔直地走向门边,并要求他第一步走1米,第二步走1/2米,第三步走1/4米,依次类推,即后一步是前一步的一半。 [评析] 揭示学习内容的实际效用,并且将它寓于非常巧妙的形式之中,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关于“学习目的性”教育的高超的教育艺术。 [评析] 教师的睿智在于科学地分析了构成结果的要素,针对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既“积小胜为大胜”,又让“小胜”不断成为追求“大胜”的强化力量。 [评析] 把目标转化为一件件可实际操作的行为,目标的功能就现实化了,目标的激发力也就融入行为中,这种“学习管理”其实也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指导。 [评析] 以上两个案例都涉及发现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并把这种优点与进步看成一种“成功”,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评析] 推行“成功教育”的上海闸北八中有一句名言:“要把每一位孩子当作天才来欣赏。”新苗的成长应当用热忱的赞许去浇灌,而不能以冷漠的非议去扼杀。 [评析] 辩证地分析学生的“长”与“短”唤起他们“扬长补短”的内在要求,在环境力量的支持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前进,这是一种高超的育人艺术。 [评析] 教师及要言不烦地提示了对数的用处,也通过这种表达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学生“试试看”的求知欲。 [评析] 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评析] 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 [评析] 这个课例更近于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印证和体验所学的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