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知识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知识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上,由于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流水的冲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石牙、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主要类型。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斯洛文尼亚学者斯威杰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岩溶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地貌的名称。1966年中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名为“岩溶”,1985年为与国际接轨,中国学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又将其回复为“喀斯特”,以致造成两名词并用现象。
石灰岩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的沉积岩,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不溶于水,但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碳酸钙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个过程称溶蚀作用,溶蚀作用的强度与外界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很容易在空气中分解,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成碳酸钙,沉淀、堆积。这个可逆的化学过程就是喀斯特地貌中溶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除岩石自身性质的内在原因外,还有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首先是地壳构造运动,它不仅使石灰岩底层从海底(湖底)升到地面,同时使岩层在地球内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皱褶和断裂。地表水和地下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塑造出丰富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类型有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溶洞、石灰华阶地、天坑、地缝、洼地、天生桥等。
石牙是溶蚀初期的地貌形态,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与突起相间的分布状态,突起的部位称为石牙,一般有一至几米高,云南路南石林是亚热带石牙的特殊形态,形体高大,相对高度一般在20米左右,这是因为岩石中碳酸钙纯度高,以及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充分,再加上高温、雨水足、二氧化碳浓度高,溶蚀强烈所致。
峰丛是继续石牙之后形成的地貌形态,也称联座峰林,即整座山体的顶部分割、底部完整。峰与峰之间形成“U”字形的马鞍地形,峰顶至马鞍地形的高差不过山体高度的三分之一,约60米左右,峰丛间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很发育。
依此类推,峰丛继续发育会形成什么呢?对,峰林,就是整座山底部也被溶蚀掉了,峰与峰之间不再连在一起了,此时,峰顶与地面的相对高差一般在100-200米。山峰四周的坡度一般在45度左右,山体的表面继续发育着石牙、溶沟,山体内部发育着溶洞、落水洞以及暗河,共同溶蚀山体。
孤峰是在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地貌发育到后期的地貌形态。峰林中部分落空的山体坍塌,留下个别的山峰孤矗在岩溶平原上。孤峰的相对高度一般在数十到百余米,入桂林的独秀峰河贵州万峰林。
发育在地下的喀斯特地貌是各种溶洞以及在洞顶、洞底和洞壁上形成的各种堆积地貌。溶洞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溶蚀而成的。地表水沿着垂直裂隙向下侵蚀,经过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的发展过程,与地下洞穴连同,落水洞就称为溶洞的地面入口,而溶洞的出口多在底层垂直端面的崖壁上,称为地下河的出口。在洞穴形成的同时,洞内的堆积地貌也在形成,由裂隙渗入的地下水中含有过饱和的碳酸氢钙,党在洞顶露头后立即分解,还原的碳酸钙在洞内形成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石瀑、石柱等。溶洞的预后发展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塌方,变成山间谷底(像七里峡);另一种是被堆积地貌填满、关闭。有的溶洞里充满了水,像辽宁水洞、贵州龙宫等。
发育在地表的堆积地貌像梯田一样顺着山坡、山谷或阶阶下降,呈白色或淡黄色,这种地貌称为石灰华(或钙华),岩溶泉露头和泉水流经区。大规模的石灰华地貌以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的黄龙、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香格里拉的白水台,土耳其的赫拉波利斯等最为典型,因此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黄龙自然保护区的石灰华地貌无论单体规模还是群体数量都位于世界之首。像仙人宫的神仙田和白龙洞内的梯田、王母瑶池也是石灰华的微型表现。
前面讲到石灰华地貌,现在接着介绍天坑、地缝地貌,天坑是岩溶地貌的一种负地形,从形态上看是地面上一个巨大的坑洞,雄伟的峭壁如斧劈刀削般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远远望去,好像大地对着天空张大的嘴巴。其学名叫喀斯特漏斗,一般地面开口直径在100米以内,面积为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是地表水沿地层垂直节理不断溶蚀并伴有塌陷作用形成,底部往往被溶蚀残余物所填充,并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岩溶漏斗特别是巨大的漏斗不是在任何石灰岩地层分布区内都能形成的。目前全世界已有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墨西哥等国家发现了天坑,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天坑最多的国家。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发现有禹王洞天坑、三洞峡天坑、太湖里天坑三大天坑为主的天坑群,其中禹王洞天坑位于地质公园位于北端富头冲村,紧邻公路,从这里过去约10公里,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0米,面积约6000平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